第16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质”“量”齐驱助发展
职教花开别样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质”“量”齐驱助发展
昆丽河小学的泥塑课
郑州市实验高中的社团活动

本报记者 赵文静 张影

加强基础建设,优化资源布局,提升内涵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郑州教育坚持外扩规模内塑质量,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数量快速增加,教育规模不断壮大,学校资源布局趋向合理,向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大步迈进。

把学生放到学校的正中央

“你们知道吗?一颗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会提前几年被发现,一种化解方法是发送一个巨大的原子弹把它炸碎,另一种办法是……”郑东新区昆丽河小学科学教室里,学生们正抬头望向穹顶视频,在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下“遨游宇宙”。

“昆丽河小学的名字取自《千字文》中‘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之‘丽’‘昆’二字,寓意‘大浪淘沙,百炼成金,艰苦奋斗,玉汝于成’。”昆丽河小学校长孟晓莉告诉记者。昆丽河小学建于2011年,7年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形成了“博雅教育”的办学特色。

学生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体,昆丽河小学把学生放到学校的正中央,从课程开设、教师素能、学校环境、教育资源等角度着手,力争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科技长廊里,典型地质地貌、风力发电等模型让孩子们触手可及,利用短短的下课时间就能展开一场小实验;国际课程趣味多多,课堂上英语外教正在跟学生们玩“猜词游戏”;科学教室拥有数字星球系统,可容纳激光雕刻、3D打印、机器人等社团开展活动;合唱、陶艺、软垒、管弦乐等门类丰富的校本课程,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师生天天都做的“博雅操”,让“学识广博,品行雅正”的初衷根植于心,为学生提供实在而丰满的教育……高起点办学,多元化培养,昆丽河小学不仅健全了机制,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内涵式发展新路。

在郑州市实验高中,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提倡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认同、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培养一项兴趣爱好或特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小班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高效提升学业成绩;风雨帝陵、古墓丽影、人工智能、 戏梦人生、闪亮新主播……每学期开设近百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是兴趣特长培养的沃土,教师全参与、学生全覆盖;每个班级配设7至8名导师,每位导师负责3至8名学生,导师制、双班主任制的延伸,是全员育人的有效实践。

“每次段考后,我都会随机挑学生进行辅导,成绩进步的鼓励,成绩下滑的先找原因再鼓励。”郑州市实验高中校长孙海峰也是导师之一。他告诉记者,这种方式促成了师生间最大程度的接触,为推进师生关系融洽搭建良好的平台,校园充满了亦师亦友的人文气息,促进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打造优质教育集聚高地

改革开放40年,万象更新,生机勃发。在改革进取与开放包容之间,郑州在城镇化进程中高起点、大手笔,从无到有,缔造出一座新城——郑东新区。

伴随着郑东新区整体开发建设的进程,郑东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主线,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础,大力推进郑东新区中小学规划建设,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推动郑东新区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科学规划中小学建设,推进学校软硬件设施配置的高位均衡。2006年至2018年间,郑东新区先后投资约173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6所,新增学位120170个。特别是2014年以来,学校建设由每年的4至5所激增到同时谋划规划20多所,力争全面开工。

外引内育,多向发力,打造优质教育集聚高地。郑东新区以“外引”与“内育”并重、“创优”与“改薄”并举为原则,多向发力于教育供给侧的转型升级,不断增加品牌学校数量,扩大区内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打造优质教育集聚高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东区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正逐步变为现实。

近年来,郑东新区还通过开展校际交流合作、推进特色办学、开办国际学校等方式,着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郑东新区教育由均衡化、现代化向国际化迈进,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全过程公平、全体系创新、特色化竞争”的教育模式,成为中原经济区深化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自2006年郑东新区第一所学校建成投用以来,十余年时间内,郑东新区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截至目前,郑东新区共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81所,在职教师4191人,在校生68763人,初步实现了基础教育从外延到内涵发展,从均衡向优质升级。

“郑东新区教育从无到有,由有变优,真正在质量、内涵建设上下苦功,力争从教育新区迈向教育强区,把好学校办到老百姓家门口。”郑东新区教文体局局长田国安表示,郑东新区将继续坚持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均衡化为统领,以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核心,强化教育内涵发展,推进教育从外延向内涵发展,从均衡向优质升级,从局部优质均衡向全面优质均衡跨越,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质”“量”同步助推发展

自2010年起,市政府连续8年将市区中小学校建设列入民生十大实事。截至2016年底,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01所,新增28.14万个学位;幼儿园455所,新增14.26万个学位,大大缓解了随城市发展新增适龄人口入学压力。2018年共投资38.66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8所,其中小学23所,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共投入使用中小学30所。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有各级各类教育学校(含幼儿园)3170所,在校生331.14万人,教职工22.05万人。

以规模扩展推动均衡发展的同时,郑州教育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

优化资源布局,规划编制先行。市人大于2015年立法通过的《郑州都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14~2030年)》,牢牢控规市区公办中小学校建设用地637片2.22万亩,为未来15年留足建校空间。编制《郑州市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计划四年内,全市将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所。出台《郑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2016~2020年)》,规划未来5年内投资178.6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25所,新增45万个学位。制定《市区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2016~2020年)》,以实施三环以内普通高中段学校外迁新建为重点,尽可能扩充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容量。

今年,我市开启了建设全国区域性教育中心新征程。围绕建设全国区域性教育中心的目标定位,郑州教育提出,要以“建学校、抓改革、立机制、定规则、强队伍、提质量”为工作思路,以十七项教育发展重大工程为抓手,重点把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逐步实现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的重大任务。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体制机制创新……一场由点及面、撬动系统的改革正扑面而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