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玉成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对于时尚的追求有一种奇怪的想法:衣服磨破了,裤子挂烂了,母亲从里面衬一决布,用缝纫机轧得平平展展的,几乎不留痕迹,我却感到非常不满。我多么希望母亲能用一块布,从外面打补丁,像《红灯记》里的李玉和那样,衣服上补丁一个接一个,跟奖章似的,多光荣、多骄傲、多自豪啊!母亲却将补丁打在里面,破灭了我对于时尚的幻想。但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对于追求时尚还有点害羞,所以心中虽然失望,嘴上却没有表达出来。 现在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莫非当年的孩子不知道爱美?当然不是。那个年代,舞台上演出的剧目只有“样板戏”,李玉和就是当年人们眼中的大明星。虽然孩子们未必能将补丁衣服与劳动人民本色、勤俭节约精神联系起来,但是把明星当偶像效仿,与现在的孩子并无二致。也就是说,当年正是因为孩子们认为补丁美,才将补丁衣服作为时尚来追求的。爱美虽然是人的天性,但美的标准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时代给予他们什么,他们就有什么。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他不仅穿衣打扮没有脱离时代,精神和思想也没有离时代远去。想超越时代局限性实在是难啊!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70年代末,一本《大众电影》封面摄影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封面女郎戴着太阳镜,撑着太阳伞,穿着喇叭裤,十分摩登。这样的打扮之前有过一个明确的定义:"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时间,誉者有之,损者有之,感叹"资产阶级复辟“者亦有之。争论的结果,是引发了一场时尚革命,就像当时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一样,太阳镜、喇叭裤的讨论摘下了穿衣打扮方面的政治帽子,爱美的人们从此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追逐时尚潮流了。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作《街上流行红裙子》。上映之后,街上穿红裙子的姑娘一下子多了起来。这种情况现在叫“跟风”,过去叫“时髦”。“时髦”的结果是大家一窝蜂地追逐同一样东西:流行头发往上梳的时候,姑娘们个个将刘海梳得高高的,像顶了个硕大的鸡冠花;流行穿健身裤的时候,又个个把腿绷得紧紧的,像一根根膨胀的火腿肠。全不顾自己脸形是否适合,腿形是否健美,结果很多人弄巧成拙,反倒暴露了缺陷,失去了美感,样子惨不忍睹。 真正懂得追求个性美,大约是在2000年后。从那时起,人们的时尚理念开始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开始依据自己的形象、气质,结合自己的职业、喜好,选择属于自己的时尚了。人们开始避免“撞衫”,开始彰显个性,开始按照自己的品位打扮自己。没有人为你的选择感到奇怪,也没有人要求你必须选择什么,只要你自己喜欢,社会就有足够的容忍度。衣服不必等旧了再更新,裤子不必等破了再淘汰,家里的缝纫机早已不见踪影,打补丁、做针线活已经不再是居家过日子的要务。倒是一些脑洞大开的设计师刻意把新衣做旧,把好端端的裤子开出“天窗”,不知道是为了怀旧,还是要引领什么新的时尚! 四十年沧海桑田,时尚的变迁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是最贴近生活、影响面最广、最能直观地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开放状况的部分。尽管这中间有过非议,闹过笑话,但作为前进中的问题,发挥过承上启下的作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信也会像时尚的变迁一样,更理性、更成熟、更符合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方向!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