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科学而人性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广为流传。一般认为它来自《论语》。还有说出自台湾作家高阳的《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其实不然。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张忠涛考证,最早提炼归纳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是李树喜(1978年时任教育部《人民教育》杂志记者,后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写的长篇通讯(或称报告文学)《春雨之歌》,发表时间为1978年7月。《人民教育》首发,《人民日报》等全国报刊转载。
遍检整部《论语》,确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但并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于《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确有“导之以理,动之以情”,然亦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且该书在大陆最早出版于1986年。
经检索古籍发现:“动之以情”,早见于《宗伯集》(明孙继皋撰)、《四书湖南讲》(明葛寅亮撰);“晓之以理”,早见于《江湖长翁集》(宋陈造撰)、《洛水集》(宋程珌撰)、《甘水仙源录》(元李道谦辑)。而将类似的两个句子合用,见之最早的是《元史·刑法志》“诸鞫狱不能正其心,和其气,感之以诚,动之以情,推之以理,辄施以大披挂及王侍郎绳索,并法外惨酷之刑者,悉禁止之”。批评审讯中不能“动之以情,推之以理”,还没有升华到正面的教育和劝导。
1978年7月,李树喜采写《春雨之歌》,总结提炼全国第一个模范班主任刘纯朴老师的教育方法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巧变“推”字为“晓”字。一字之修,颇具创意。而将“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合璧,更赋予了其崭新的教育理念。 摘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