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冬日“暖阳”
仙鹤饮啄时鸣飞(国画) 孟 超
银杏越千年
《厚道》 : 对生态文明建设深情讴歌
心有三爱(书法) 熊君祥
腌 面
奇丐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 《廉语金典》

可这一次呢,直到“救日”的一整套仪式结束,身负重任的天文官羲和居然不见人影。后来才知道羲和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烂醉如泥,到了殿上还是混混沌沌。在这种重大的事件面前饮酒误事,仲康大帝的恼怒程度可想而知,就下令将羲和推出斩首。第三个层面,饮酒败德。《北史》记载,北齐皇帝高洋嗜酒如命,丧德乱性,“留情沉湎,肆行淫暴”,耸人听闻,骇人心目。高洋当上皇帝后,天天高饮狂欢,夜以继日,有时赤身裸体,涂脂抹粉,披头散发,手中提着大刀,醉醺醺在街市游走,老百姓都看不过眼,他自己却浑然不觉。这个高洋在京城又不断地出入勋贵功臣之家,看见漂亮女人,不分贵贱高低,悉数奸淫。高洋还有观淫癖,征集坊间淫女,弄入宫中,脱光衣服,命令侍从和卫士与这些女子群交,“朝夕临视为乐”。最极品的是天保八年,高洋把高家宗室妇女一百多人集结起来,又挑选精壮卫士数百名,让这些兵士轮奸自己的女亲戚们,他在旁边饮酒取乐。高洋一醉就杀人,以把人虐待至死为最高快乐。由于杀人上瘾,大臣杨愔只得从监狱里拉出大批死刑犯人,每天都要供应数十上百,号称之“供御囚”专门预备高洋“手自刃杀”。大醉之时,高洋还六亲不认。有一次,他去后宫,竟然将自己的亲妈娄太后连人带坐举过头顶,把老太太摔了个半死。还有一回,他乘醉闯上岳母家门,当庭一箭,把老岳母腮帮子穿个正透。天保十年,酒醉之后的高洋忽然问女婿元韶:“汉光武刘秀何故中兴?”元韶纳闷啊,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就回答说:“因为王莽没有把姓刘的杀绝。”高洋立刻下令诛杀元氏宗族,不分男女老幼,杀了七百多人。也就在这一年吧,高洋因酗酒过度驾崩,年仅三十一岁。所以说,饮酒败德啊。第四个层面,就是饮酒亡国。大禹作为最高统治者,他最看重也是最忧患的也在这一层面。夏、商两代的末君都是因为酗酒引来杀身之祸而导致国家灭亡的。《通鉴外纪》记载,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最后被商汤放逐,夏朝灭亡。商纣王荒淫无度,嗜酒如命,每天不理政事,只知道在后宫饮酒作乐,他把酿好的美酒一坛接一坛倒到大池子里,再把烤好的都肉悬挂起来,池子之大可以行舟,光这些还不够,纣王还命男男女女几千人脱光衣服在这酒池肉林中追逐玩乐,七天七夜火光冲天,嬉笑声、歌舞声、打骂声不绝于耳,光酒槽都能堆成小山丘。最后被周朝推翻,落下个亡国的命运。

最后,说一说大禹禁酒的历史价值 。

大禹作为夏代的开国君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廉政方面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世作了很好的榜样,尤其在禁酒这个问题上,不仅认识到位,而且有着非常高瞻远瞩的先见之明。如果说,大禹的禁酒令有什么历史价值的话,那么,“饮酒可能导致亡国”,这是其最大的思想价值;同时在禁酒问题上大禹为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也为历朝的掌舵者矗立了一座引航的灯塔,这是其最大的实践价值。事实上,翻阅中国历史,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历朝历代,凡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之君,大多都是主张禁酒的,起码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是赞成和支持禁酒的;反之,那些荒淫无道、破家亡身之主,都是带头狂饮滥喝的。西周在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发布了著名的《酒诰》。因为殷商贵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风,荒于政事。周公担心这种恶习会酿成大乱,所以让康叔在卫国宣布了禁酒的法令。《酒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只有祭祀的时候才可以饮酒。第二,饮酒时需要用道德约束自己不能喝醉。第三,要爱护粮食,尽可能地减少酿酒。第四,对于聚众饮酒者,一律抓起来杀掉。秦始皇最早对酒课以重税,虽然没有明文禁酒,但提出政府要对酒加收10倍成本的赋税,也算是一种变相的“禁酒令”。西汉初年,曾颁布法令“禁群饮”,“三人以上无故群饮者,罚金四两”。汉武帝施行 “榷酒”制度,也就是说酒呢要政府专卖,禁止民间酿酒和卖酒,算是另一种变相的“禁酒令”。汉武帝就是依靠酒的专卖换来的军费,南征北战,扩张版图,巩固基业,一统江山。三国时刘备为了筹措军粮,颁布了严厉的禁酒令,禁止民间酿酒。同时代的曹操也因为节约粮食坚决推行了禁酒令。文成帝拓跋浚下令无论酿酒者、买卖者或者是饮酒者,一概斩杀。唐朝时,唐德宗为筹措军费重开“榷酒”制度,直至唐朝灭亡。辽圣宗也曾下令各职官不得擅自酿酒以防延误农事。金朝海陵王下令,在朝官员饮酒者,依律处以死刑。元代对民间的禁酒令非常严苛。元世祖宣布“有私造者,财产子女入官,犯人配役”。明代初年禁酒也相当严苛,大将胡大海之子因触犯了禁酒令,朱元璋不顾胡大海正统领大军出征在外,亲自斩杀。清代乾隆皇帝颁布律令,禁止大规模的酿酒活动。反过来再看看因酒亡国之君,除了夏桀王、殷纣王之外,历史上还有两个可怜可恨的君主,一个是陈后主,也是陈朝最后一位亡国之君。由于陈后主自幼“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所以在他即位前后,一直是“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尤其登基之后,整天饮酒赋诗,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内忧外患,国破家亡。甚至在被俘之后每天还能饮一石酒,常常沉醉不醒,大家熟知的那首被视为千古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庭花》也就出自我们这位祖宗之手。另一个就是隋炀帝,因为他的荒淫程度已超出了当时承受力的极限,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当时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还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乘着新龙舟三次巡游江都。第三次在去的路上有个地方官冒死拦路劝阻说:“如果你到了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隋炀帝毫不留情地把这位地方官给杀了。在江都,隋炀帝醉生梦死,日夜都沉浸在声色酒宴之中。有一天,他还对着镜子自嘲说:“哎呀好头颈啊,不知将来谁来砍它?”最后众叛亲离。公元618年,一代昏君在江都被部下绞死,繁盛一时的隋朝就这样灭亡了。

康熙初年,明代遗老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总结明亡教训时深刻指出:“古来亡国之君不一,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印证了大禹的“酒亡论”,也为历代的“禁酒令”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2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