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雪中蜡梅开
大寒之冷
家乡的河(国画) 沈克明
临欧阳询书(书法) 窦效民
《如果有一颗心是自由的》 这世界宠爱每个自由的灵魂
为祖国放歌
房下有豕方为家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 《廉语金典》

【原典】天命靡常,唯德是辅。——西周 周公 见《尚书·多士 》

【译文】上天不会把皇权固定地授予哪家哪姓,只辅佐那些有道德的君王。

【解读】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生卒年不详。据记载,周文王姬昌总共有17个儿子,大儿子叫伯邑考,按《封神演义》上说,当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城——就是商朝的国家监狱,殷纣王和妲己为了侮辱周文王,把伯邑考做成肉糊逼迫文王给吞吃了;二儿子叫姬发,就是周武王;周公应当是第四子,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周公的主要历史功绩大致有这么四项:一是定国。帮助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二是安邦。辅佐幼主,平定“三监之乱”。三是建都。兴建东都洛邑,形成宗周成周两个中心;成立“成周八师”,监视殷商遗民。四是治国。《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在还政成王前后,周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制礼作乐上,就是建立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典章制度和统一仪式,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还被尊为儒学思想的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之后的1000多年间,历史上一直以“周孔并称”。周公的思想言论主要集中在《尚书》的《大诰》《康诰》《酒诰》《多士》《无逸》《多方》诸篇中,这些思想是后来儒家主张“德治”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一下周公所处的历史背景。我把它归纳为八大“难题”:第一,本钱太小,收益太大。周的先祖叫后稷,传说是种庄稼的鼻祖,也就是中国农业的老祖宗,早期主要活动在关中平原,后来经过多少代的勤劳致富,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诸侯中的佼佼者,也早已引起了商王朝的高度警戒,殷纣王的父亲杀死了周公的爷爷,殷纣王又囚禁了周公的父亲,还弄死了周公的大哥。幸亏殷纣王贪财好色,姜太公搜罗了大量的珍宝美女送给殷纣王,这才救出了周公的父亲。周文王出来后就开始谋划推翻商朝的残暴统治,励精图治,厉兵秣马,但还未付诸实施就先驾鹤西去。周武王继承父志,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趁殷纣王主力部队东征平叛、国都空虚的时候,杀入朝歌,殷纣王仓皇逃到鹿台自焚,商朝灭亡,用几万人军队的小成本做成了推翻拥有几十万军队的商帝国的大买卖,“小邦周”赚得“大邑商”。这一把赚得有点过大了,这么丰硕的革命成果未必巩固得住。第二,主力未灭,羽翼未消。攻入朝歌,逼死纣王,只相当于军事上的“斩首行动”,商朝的主力部队并没有消灭,皇亲国戚各级贵族等也并未剿灭,特别是商朝在东部的许多诸侯国更没有臣服。这些都是新生政权潜在的巨大隐患。第三,内忧未平,外患又起。周武王病逝,幼主成王还是个小孩子,周公只好代为主持朝政。这一举措引起了同胞兄弟们的猜忌和不满,周公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霍叔趁机到处煽风点火,说周公很可能打着摄政的旗号行篡位之实,然后就联合了商遗民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第四,京城遥远,鞭长莫及。周朝王都宗周远在关中,光送个信儿就得多少天快马飞奔,更不消说劳师远征,一旦有事,还得分兵保卫京师,战略上十分被动。第五,地盘骤增,管控很难。大家知道,夏部族的老根儿在伊洛河平原,商部族的老窝是黄淮平原再加上华北平原的一部分,而原来的小邦周的地盘仅限于关中平原。现在除了这三大平原之外,南边又增加了江汉平原,东南增加了吴越水乡,地盘一下子扩大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管控上明显地力不从心。第六,殷人不服,思想混乱。在商贵族看来,殷纣王一个人的残暴昏庸并不代表商朝的整个官僚机器都腐败无能,另外殷遗民长期养成的泱泱大国心态,对于新政权怎么玩转这么一部庞大的国家机器、怎样重建统治秩序还抱着看笑话的心理;同时,神力、王权、民心到底谁是主宰王朝兴衰、政权更替的决定性力量,思想界还很混乱。第七,经济落后,文明滞后。当时周部族还处于低端的农耕文明,而商朝的青铜器等手工业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商业也相当发达,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也不在一个水平面上。第八,除旧容易,布新艰难。打江山谋划得很到位,但坐江山明显准备不足,各种秩序都面临着空前繁重的重建任务。正像周公在《大诰》中说的,我的处境就好像渡过深渊那样危险。

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困境,要想渡难关、涉险滩,并且从根本上实现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就要求当政者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在周公看来,商王朝之所以丧失政权,最根本的原因是殷纣王暴虐无道、失去民心。在天意、王权和民心三者之间,殷人一直认死理说王权来自天命,殷纣王临死前还信心满满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啥意思呢,我的统治地位也不是我自己想要的,那完全是老天爷格外垂青我送到我手里的,别人是弄不走的,真是糊涂到家了。但周公完全不这么看。什么天意?民意就是天意!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最后这句话需要解释一下,这个“监”在古汉语里通“鉴”,就是镜子。周公说,不要只把水当镜子,而应当把民心作为最好的镜子,民意的臧否,是上天决定是否授予你王权的唯一标准,一下子把王位的授予权与回收权从天上拉到地上,从神界拉到人间,这在当时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认识上的巨大飞跃!德即得,有德才能得;无德则无得。这是周公对周王朝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最杰出贡献之一。

基于这样一种正确认识,那么,接下来周公就很自然地提出了他的“德政”主张和“礼治”措施。就治国理政而言,“德”和“礼”是“里”和“表”的关系,德是精神内核,礼是治理方式。这两件法宝,既着手破解当前困局,更着眼将来长治久安。周公的“德政”主张是在总结了夏、商两代末君因暴政亡国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来的,因为“天命靡常,唯德是从“,你因暴政亡国,我用德政兴国。

7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