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学的文化符号
人人都听罗大佑
老人警惕“冬季病”
不全速奔跑的高角羚
从“麻烦地图”中找商机
冯友兰“吓跑”老师
负暄琐话
光吃素降不了三高
黄熙机智索字
神经疲倦会导致“大脑罢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学的文化符号

贺祖斌

弗吉尼亚大学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中部的夏洛茨维尔市,是由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于1819年创建,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于教会的高校。杰斐逊注重学校的建筑设计,他亲自设计不少的教学和办公大楼,逐步形成杰斐逊流派的建筑群。该建筑群占地面积将近30英亩,充分体现了杰斐逊的开放、和谐、包容等教育理念。

一是开放性。该校主体由圆顶建筑组成,多排内设宿舍和公寓的大帐篷式的建筑,沿着中央草坪的两侧延伸到圆顶建筑前。两个外侧区域是宿舍和食堂,教学、生活十分方便。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之间的地面做花园,中央草坪和花园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开放性。

二是和谐性。我最欣赏的是将教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的建筑设计,这也是最能够体现杰斐逊教育思想的亮点之一。每一个建筑内都有教室、教授的住所和一层宿舍。10个建筑之间有走廊连接,这些走廊类似于我国岭南地区的骑楼功能,一方面是用来遮阳避雨,另一方面是用来将宿舍设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目前,只有全校最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居住在这里,由于年代已久,虽不具备各种现代生活功能,但学生都以能够居住在这里而终身感到荣耀。同样,能够居住在这里的教授,也是经过严格的评选,在学术、社会影响方面得到大家公认才有资格住在这里。经过特别安排,我们参观了居住在这里的马斯特教授的家,我注意到有一个专门为学生准备的会客厅,便于在家里与学生交流,站在二楼面对大草坪的连廊阳台上,我不禁感慨:近200年前杰斐逊设计的体现师生和谐教育的理念,在今天的弗吉尼亚大学并没有过时。

三是包容性。据介绍,圆顶建筑78英尺宽,在几何学上,它的尺寸恰好是古罗马万神殿的一半,各个建筑之间并不是等间距排列的,错落有致的布局使这个建筑群显示出自由洒脱的情趣。在圆顶建筑前面有一个巨大的草坪。四周种植着成排的树木。草坪从北到南呈阶梯状展布。每年毕业典礼时,学生们从圆顶礼堂盛装而出,大草坪两侧站满来参加毕业典礼的家长和低年级学生,一直到大草坪的另一端,典礼盛大而隆重!

四是美学性。建筑之美在于其随意之处竟显精致,无论是拼贴,是残缺,抑或是奇险。建筑之美在于其情理交织,学校建筑设计非常注意其对称、和谐的美学,在草坪的尽头一个由6根柱子支撑三角墙的门廊高高耸立,门廊和圆顶建筑之间由4排科林斯式柱子连缀着。在草坪的两侧有10个大帐篷式的建筑,它们代表着最初的10个单独的学校。这样的建筑设计具有实用性、公共性等特征,也体现建筑统一、均衡、韵律、布局,同时也在建筑性格、风格、色彩等方面充分表达了其“和谐”,近200年的岁月并没有冲淡其美感,反而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另外,我们到学生餐厅用餐时,也注意到食堂的设计非常人性化,无论是为学生提供的多元化的餐饮品种,还是餐桌设计的便利性,以及餐厅的阳光照射面积,餐后咖啡区域等,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学校发展很快,近20多年来,学校新建了400多栋建筑,绝大部分体现杰斐逊派风格。

我曾在《大学建筑与大学文化》一文中提出:“大学有层次类型之分,但大学的建筑并没有随大学地位有高低之分,正像大学精神一样,不管什么样的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她的建筑上。”弗吉尼亚大学为什么成为北美地区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高等院校,理由肯定很多,但我想其杰斐逊派建筑群的独特设计及其功能肯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中国大学近些年也在大规模地建设新校园,如果在设计上能够从弗吉尼亚大学的建筑理念中吸取一些元素,那必将为我们的大学校园添光加彩。摘自《广西日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