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学的文化符号
人人都听罗大佑
老人警惕“冬季病”
不全速奔跑的高角羚
从“麻烦地图”中找商机
冯友兰“吓跑”老师
负暄琐话
光吃素降不了三高
黄熙机智索字
神经疲倦会导致“大脑罢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人都听罗大佑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罗大佑。小朋友天真无邪,可以唱《童年》;恋爱中的青年多愁善感,可以唱《海上花》;人到中年万事忙,可以听他的《明天会更好》;上年纪的老人感叹人生的过往,可以听《光阴的故事》。罗大佑就是这样神奇的存在,他的音乐太丰富了。

1954年,罗大佑出生在中国台北一个医生世家,父亲、哥哥都是医生,姐姐是药剂师。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这世界又会多一个斯文可亲的“罗医生”。他在1985年离开台湾去美国的时候需要填表,在职业一栏还是填的“医生”。那时候已经31岁的罗大佑也不清楚,自己是否要真的以音乐为职业。

罗大佑6岁开始学习钢琴,练就了深厚的古典钢琴功底。中学时期美国的摇滚乐、民谣以黑胶唱片的形式出现在台湾的市场上,受到影响的罗大佑在高中时和几个喜爱音乐的朋友组织了一个名叫“洛克斯”的乐队,他担任键盘手,开始了“玩票”生涯。这段高中学生的“音乐票友”生涯对罗大佑来说极其重要,一方面给了他音乐上的训练,另一方面,在日后给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乐队的另一个成员王振华给他牵线,使得他可以为刘文正的电影《闪亮的日子》创作了《闪亮的日子》《神话》和《歌》三首作品。

也许是学习医学的经历,罗大佑十分有耐心。他最著名的歌曲《童年》,从写下第一段旋律到最后完成5段歌词,前后用了3年的时间;他为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谱曲,从写作到发表间隔了8年时间。学医的大学时光在罗大佑的音乐生涯上也颇有益处。大学时代,他结识了同样热爱音乐的日本留学生本部一夫,因为当时台湾的音乐制作水平不高,罗大佑委托本部一夫带着作品在日本编曲、演奏,然后把录音带寄给他,由他完成演唱的部分。专辑《之乎者也》终于算是制作完成,包含了《童年》《光阴的故事》等至今传唱的歌曲。在放射科做医生的他四处投稿也四处碰壁,两年多以后,才由刚刚成立不久的滚石唱片公司在1982年4月发行。然后,罗大佑火了,专辑卖出了14万张。词、曲、唱“三位一体”的罗大佑从此稳稳地站在了华语乐坛的第一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罗大佑等台湾歌手的歌曲在内地的高校播放,很多人的感受是像被电击了一般。罗大佑从美国回来去了香港,在香港,罗大佑创作了《东方之珠》《海上花》《沧海一声笑》《皇后大道东》《爱人同志》等重量级作品。如果有一首歌可以让人想到香港的话,除了《东方之珠》大家也许想不起第二首了。

从2000年的上海开始,罗大佑每隔几年就会在内地举办几场演唱会。那时京沪高铁还没通,一群北京的“文艺中年”包机前往演唱会,更是留下了“观众年龄最高、学历最高、收入最高”的段子。当年在大学里听罗大佑的学生娃都安家立业了,没听过罗大佑,就是在告诉别人“我没上过大学”。2008年开始的“纵贯线”乐队,罗大佑和周华健、李宗盛、张震岳组团巡演,场面依然火爆,但是似乎在宣告,他们那一代歌手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摘自《法制周末》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