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学的文化符号
人人都听罗大佑
老人警惕“冬季病”
不全速奔跑的高角羚
从“麻烦地图”中找商机
冯友兰“吓跑”老师
负暄琐话
光吃素降不了三高
黄熙机智索字
神经疲倦会导致“大脑罢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冯友兰“吓跑”老师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他的一位老师曾被他“吓跑”过。

1912年冬,冯友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中国公学读预科。在那里,他初次接触到西方的逻辑学。有一次,英国逻辑学家耶方斯写的一本《逻辑要义》引起了冯友兰浓厚的兴趣。他越是痴迷,就越是对书中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一天下课后,冯友兰拿着《逻辑要义》找到老师,问他书中其中一题要怎么解。老师左看右看,发现自己也不会解。为了避免尴尬,他对冯友兰说:“这样吧,等下堂课我再告诉你这道题怎么解。 ”但是,下堂课,这位老师没来;下下堂课,老师还是没来。

后来冯友兰才知道,老师是被自己提的问题“吓跑”了——他找不到那道题的解法,觉得不好意思面对学生,所以就干脆连续不去上课,以避开冯友兰。对于这位回答不出学生问题、又不愿意找托词的老师,冯友兰晚年曾在《冯友兰自述》里幽默地回忆:我实在不是故意为难这位老师的,其实当时的中国人普遍都不懂逻辑。而逻辑思维是学习哲学,特别是学习西方哲学的基础。

他还说:“儿时我和大家一样读儿童识字课本《三字经》,开头两句是‘人之初,性本善’。现在看来,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在旧时的中国,一个人要接受教育,其实都是用哲学启蒙,只是那时我们还完全不知哲学为何物。 ”冯友兰的意思是:老师被 “吓跑”,完全不是他的错,而是老师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心里还没有建立起“哲学”这个概念。摘自《江淮时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