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学的文化符号
人人都听罗大佑
老人警惕“冬季病”
不全速奔跑的高角羚
从“麻烦地图”中找商机
冯友兰“吓跑”老师
负暄琐话
光吃素降不了三高
黄熙机智索字
神经疲倦会导致“大脑罢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负暄琐话

“负暄”一词,出自《列子·杨朱》,是指冬天晒太阳之意。书载宋国有一个农夫,经常穿乱麻破絮,勉勉强强地挨过寒冬,到春天耕种时,在太阳下曝晒,不晓得天下还有高屋暖房、丝棉绸缎、狐皮貉裘,就对妻子说:“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故“负暄”,也有向君王敬献忠心之意。

“负暄”的养生作用很早就引起我国古人的注重。《老老恒言》说:“背日光而坐,列子谓‘负日之暄’,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明确提出“负日之暄”的健身养生作用及其科学原理。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令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也明确阐述了“负暄”对小儿防治疾病、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白居易也有诗云:“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也是讲“负暄”的养生意义。

此外,“负暄”还常被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红楼梦》里,就写到贾珍拿了个狼皮褥子在院子里“负暄”,边查看收租名册。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封建世袭贵族,也以“负暄”为悠闲事,快乐事。丰子恺写有《桐庐负暄》一文,写抗战期间避难桐庐阳山畈,在这里邂逅了美术大师黄宾虹,与马一浮先生一块登山改诗,留下了一段佳话。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晚年随笔结集,皆以“负暄”为名,即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影响很大。

其实,我觉得最懂“负暄”之妙的还是乡下人。每逢晴朗冬日,阳光充足,乡下老人偎依在墙根下,柴垛旁,篱笆边,气定神闲地抽着旱烟袋,谈家长里短,乡村轶事;或微闭双眼,打个盹儿,慵懒而又满足,那是对“负暄”最好的诠释!

摘自《语文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