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学的文化符号
人人都听罗大佑
老人警惕“冬季病”
不全速奔跑的高角羚
从“麻烦地图”中找商机
冯友兰“吓跑”老师
负暄琐话
光吃素降不了三高
黄熙机智索字
神经疲倦会导致“大脑罢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神经疲倦会导致“大脑罢工”

“如果对一个单词注视得太久,它将变得奇怪而陌生。”这种感觉早在1907年,就被现代心理学博士玛格丽特所发现。“语义饱和”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人的研究中,他们号称“当一个单词被重复多遍,它就变得面目模糊,发音可疑,意义不明”。

这种“字变得难认”的有趣现象,在我们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中,也会出现。法国人将“语义饱和”现象称为“Jamais vu”,翻译过来就是“从未见过”的意思。看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后,会出现一时间什么都记不起来,仿佛都从未见过的样子。

“语义饱和”并非一个狭义的概念,有研究发现,神经系统有一个固有特点,如果短时间发生多次重复的刺激,就会引起神经活动的抑制。形象一点来说,就是神经活动也是会“疲倦”的。

“如果长时间盯着这个字或者单词看,那么相同神经信号,就会重复刺激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细胞,导致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存信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蒋斌教授说,这种重复刺激和重复信息读取,会诱导同一神经元产生疲劳。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相当常见,一个熟人的照片、熟悉的地点,看久了也会突然有陌生的感觉跑出来。蒋斌教授举例,如果长时间待在充满香味或臭味的空间,我们对这个味道的感觉也会因为渐渐习惯而消失。除了病理性慢性痛觉难以适应,“五感”都有适应现象。

“感觉‘适应’的产生机制比较复杂,至少包括‘感受器适应’和‘中枢神经的适应’。以‘语义饱和’为例,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时,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信号饱和刺激转变成信号识别停顿,从而变得突然不认识这个字或者单词。”蒋斌教授说。

熟悉的字、熟悉的人、熟悉的风景突然变得陌生,是因为我们的神经产生了疲倦之意,让神经活动产生“被抑制”的情况。在大脑皮质水平上,抑制和兴奋一样,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抑制过程也是积极的神经活动过程,通过抑制,大脑皮质的信号化活动不断得到纠正,并逐渐达到完善,使反应更加精确有效,所以是一种‘帮助’。大脑通过适应旧的感觉刺激,从而有利于探究新的刺激。”蒋斌教授建议大家不妨利用这一原理,当大脑疲劳时,就转移一下注意力,看一些新鲜的东西,让大脑得到休息,便会得到缓解。比如,运动就有助于缓解神经系统疲劳。此外,良好充足的睡眠,也是调整神经系统功能的得力方法。 摘自《广州日报》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