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 《廉语金典》 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法宝。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平安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定。他甚至想回到结绳记事的远古社会,小国寡民,武器装备派不上用场,老百姓不会背井离乡,“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次主张“无私而私”。《老子》七章《韬光》:“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翻译一下,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老子论及“天长地久”之道,最终会成就大“私”,即赢得天下人的关爱,也就是说你如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而能得到人们的景仰与拥护,成为领导者,甚至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如大禹为人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 第三主张“无争而争”。“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提倡“圣人”不要多积蓄,创造的财富要用来济众,完全为人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富足充裕。老子的一生都崇尚水,在《老子·第八章》讲“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主张做人也好,执政也罢,要做到像水一样永远处于低位,做百姓的公仆,要谦下而深远,安居于自己的地位,以仁信为德,默默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所以,圣人的道理,是只创造,不去争夺。这样天下就没人能争过你,“不争之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四主张“无欲而欲”。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十二章《俭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靡靡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老子以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为例,指出在物质享受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不能为物所役,产生异化,出现一些不端行为,过度放纵自己,沉迷于声色之中,淡化了精神追求,失去了自我。当然,无欲不是禁欲,而是限制过分的欲望。按照老子的哲学逻辑,这里的“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为了大有,即大欲。人最大最根本的欲望是什么?是好好地活着!“无欲而欲”反而能“成其大欲”。那么反过来,盲目追逐非分之欲的结果恰恰是连性命和自由这些基本的欲望都不保。“大无即有”“大有即无”,这是老子廉政思想的精髓所在。所以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素:无色彩的布;朴:未经雕琢的木。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外表单纯,内心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这既是对一个人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执政者理想人格的最高期望。接着他还要求“去甚,去奢,去泰”,这里的“甚”是“极端”的意思;“奢”,是指“奢侈”;“泰”则是“安逸,过分的舒适”。老子还主张“知止不殆,知足不辱”,就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一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将慈爱、节俭、处下居后当作人生三宝,这是老子为人处世、无为而治思想的最高智慧。 刚才我们讲到,春秋同时也是一个欲望沸腾的时期,从国君到平民无不在心中激荡着对欲望的渴求。“可欲”引发人的“不知足”,“不知足”又引发“贪得无厌”。“贪得无厌”对统治者来说,会把国家引向无穷的灾难,对官吏来说,会使自己陷入身败名裂的境地。老子目睹这些,一方面觉得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又发出了严厉的警告。或许受老子廉政思想影响,在山东曲阜孔府的照壁上,画着一个叫“贪”的东西,长着龙的头,麒麟的身子,狮子的尾巴,牛的脚,被称为“四不像”。传说它原是天上的一只神兽,非常贪心,不吃五谷杂粮,专吃金银财宝,连八仙的宝贝都被它给霸占了,它却还不满足,还妄想吞吃天上的太阳,结果还没靠近就被太阳给烤死了,最后掉进了大海。孔子的后人大概是在用这幅图警醒自己不要像“贪”那样欲壑难填,最终连基本的生活条件也保不住。还有一个民间故事: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边教书,一边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乱兵祸;其次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可见,胡九韶真是深谙老子“知足”理念,并身体力行,所以一生无欲当然也就成就了好好活着的大欲。 今天,面对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重温老子的教诲,我们的干部应该有所震撼和醒悟。现在,一些大大小小的贪官翻身落马,究其根源,不正是因为对权力、金钱、美色的“可欲”“不知足”“欲得”而导致的吗! 12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