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郑风 上一版3
书山有路勤为径(书法) 王景武
丹心思报国 不负桑梓情
水 井
雪打灯
《只要群星依然闪耀》 一幅惊心动魄的世纪爱情画卷
高原牧歌(国画) 蔡卫星
一生大笑能几回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 《廉语金典》

【原典】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春秋 孔子 见《论语·颜渊》

【注译】政的意思就是端正。统治者自己带头端正,以身作则、作出表率,谁人还敢不走正道呢?

【解读】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其妾生一子,但足有残疾,不能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仅16岁的颜氏生下孔子。因怀孔子前曾去尼丘山祈祷,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3岁时候,父亲病逝,母子不被正房所容,迁到曲阜,两人相依为命,家境相当贫寒。孔子少时极为聪明好学,20岁就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身高九尺三寸(今1米9以上),膂力过人,并且酒量超凡。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51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司总负责人);56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孔子执政仅3个月,鲁国内政外交各方面就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非常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在齐鲁会盟时,巧使手段,逼迫齐国将30年前侵占鲁国的汶上三城归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计将大批美女良马送给鲁国,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于酒色中,不理朝政,以此恶心孔子,再加上撤三桓、隳三都举措严重得罪了鲁国的三大家族,孔子遭受空前排挤,被迫周游列国,但因其主张的“仁道”与各国国君急需的“霸道”格格不入,历经十余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68岁时又返回鲁国,开创私学,将大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上。孔子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贤人72,有很多成为当时各国的高官栋梁。孔子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其中《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剧烈的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社会制度转型期,经过西周四百多年的相对和平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新的矛盾不断涌现,以平王东迁雒邑为标志,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到诸侯间以占有对方土地、财富为目的的以强凌弱的诸侯兼并战争,史称“春秋无义战”,最终使中国社会进入长达五百多年的天下大乱时期。在社会急剧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下,孔子一方面怀抱恢复周礼的政治理念、倡导“仁政”,另一方面又在周游列国无果的情况下回到故里,开始著书立说。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这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可以说博大精深,非常完备。

首先是政治理想。据《礼记》载,孔子的政治理想最高境界是建立天下归一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诸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政治理想的现实目标则是小康社会。因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天下为公暂时实现不了,那么退而求其次,那就天下为家,诸侯当家就诸侯当家吧。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义,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其次是政治主张。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就体现在一个“仁”字,而仁的核心就是 “爱人”, 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第一步,要求人们先从爱自己的亲开始,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因为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近仁是远仁的基础。第二步,进而推及对别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乡党》篇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表明孔子爱人重于爱马。第三步,再进一步,“仁”还扩展为对君尽忠。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七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以至于“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孔子希望通过忠君之“仁”重新建立合理的统治秩序。最后,“仁”还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论语·颜渊》记载,鲁哀公遇到了荒年,感到用度不足,向孔子的弟子有若讨教办法,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于足?”虽然此话并非出于孔子之口,但却准确传达了孔子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

13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