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过目不忘
我的火车情结
山居秋暝(书法) 鲁老斗
文明行车新西兰
《强国时代》 :解读强国理论和强国逻辑
家园(国画) 沈克明
人人都在找借口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 《廉语金典》

其三是政治路径。那么,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这种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呢?简单说,就是恢复周礼,重建秩序。礼的含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了礼,就要以失去一切为代价。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形式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孔子认为,礼和仪是相辅相成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礼是内容,仪是形式。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的“克己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其四是政治教化。方向有了,政策有了,路径也有了,那么,谁来推行?谁来践行?孔子认为, 要靠大量的仁德国君,大批的正人君子,而这一切都需要政治教化。对执政者的教化,孔子主要是以答问的形式,比如鲁国权臣季康氏多次问政于孔子,孔子都毫不保留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季康子问孔子什么是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就是走正道。你带头端正自己,走正道,下面的人谁敢不走正道呢?季康子接着问如何执政,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意思是只要执政者施仁政,践善行,以身作则,这样老百姓就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走。还有一次“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什么意思呢?说季康子苦于国中盗贼太多,就向孔子询问对策。孔子回答说:“如果您不贪图财物,即使奖励他们盗窃,他们也不会去做的。”还是说只要在上位的施政者行得正,在下位的臣民们自会仿效而行。还有一次,鲁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是鲁哀公问孔子:“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孔子对于卿士官吏的教化,也主要体现在一个“正”字。一是“正心”。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二是“正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宪问》等。三是“正身”。《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强调为政必须先正己,才能正人。四是正名。《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再次到达卫国时,卫国政局发生重大改变,卫出公赶走父亲而即位,孔子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大夫孔悝拿出一堆金币要孔子为卫出公正名,说卫出公名正言顺。孔子严正地拒绝他的要求。五要有正能量。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在《论语·子罕》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六要走正道。比如著名的《季氏将伐颛臾》篇。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季路、冉有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听后,非常严肃地告诫两个学生,“吾恐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当臣子的就应该引导当政者走正道,后来,季路、冉有传达了孔子的意见,季孙氏的这个念头也就打消了,没再采取行动。

当然,孔子大多数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从鲁国国君到周游列国时的各国国君,再到一些隐士、农夫,没人能理解他,更没人能接纳他,有人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有人骂他是丧家之犬,更有甚者,有一次卫灵公迎孔子进城,不是与孔子同车而行,而是与自己的爱妃南子同车,让孔子一个人乘车在后边跟着,对于一个曾代理过宰相的孔子来讲,这种待遇简直就是天大的侮辱,孔子愤然离开卫国。讲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地讲,孔子就是一个执著的政治理想家,他不缺政治思想,不缺政治信念,不缺政治抱负,也不缺政治讲坛,更不缺政治才能,唯一缺的是政治舞台,所以他的一生心在政治、言在政治,人也曾经在政治,但在精神上却始终是孤独的,面对着一再失败的命运,孔子曾经悲伤地问他的弟子:“我们有如此好的学说,为什么还会落到如此田地呢?”颜回安慰道:“先生的学说博大到了极点,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先生,学说不被采纳才显现出君子本色。”后孔子又对子贡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还说:“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非也,命也。”一句“知我者其天乎”道出了晚年孔子的内心孤独。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人物背景,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孔子的“为政以德”“为官以正”的廉政思想,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正是孔子的这些思想,构成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和道德操守的核心,影响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垂青史的清官廉吏。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孔子的廉政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现实的角度看,领导干部就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执行路线方针政策,有高尚的情操和廉洁的品质,并以上率下,带头走正道,才能为他人作出榜样,下属才会“不令而行”。如果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化,带头贪腐,那么下属就有可能跟着贪,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个别地方“一把手”利欲熏心、卖官鬻爵,导致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当上官,然后再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取更多的好处,造成一个地区群贪竞进、贪腐盛行、为害一方的恶性政治生态,最终把自己也把一批人送上不归路。孔子的名言应当牢记。

14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