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忍冬记
唯有梅花不负心(国画) 马春嵋
衣带渐宽终不悔
最难舍的托付
富贵吉祥图(国画) 孟向东
《只为遇见你》
毋援上古角空言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毋援上古角空言

♣ 宋宗祧

武则天曾经三次召见陈子昂。

文明元年(684年)春,24岁的陈子昂中举。当时唐高宗晏驾不久,其万年福地的选择困扰着朝廷。陈子昂在未授官职的情况下,就给武则天上了一篇近两千言的《谏灵驾入京书》。武则天“奇其才,召见金华殿,拜麟台正字”。麟台,就是秘书省;“正字”,就是“雠校典籍,刊正文章”。一个刚刚中举的年轻人,不是先到基层锻炼,就直接进了“国务院办公厅”,应该说是重用了。

其实,陈子昂的建议武则天并没有采纳,高宗的灵驾还是回了关中。之所以召见并授予其职务,是因为武则天爱才,同时也是为了广开言路。陈子昂获武则天召见并授予官职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洛阳。人们把陈子昂比作汉朝的司马相如和扬雄。卢藏用的《陈氏别传》说:“时洛中传写其书,市肆闾巷,吟讽相属,乃至转相货鬻,飞驰远迩。”即全洛阳都在传写这篇名文,甚至还有文贩子到处兜售他的文章。

垂拱元年(685年)十一月,武则天诏问群臣“调元气当以何道?”尝到甜头的陈子昂因是第二次上书劝武则天兴明堂、大学……于是,武则天第二次召见他,“赐笔札中书省,会条上利害。子昂对三事……”陈子昂这份谏书两千六百多言,一是批评朝廷派九道出大使巡按天下是骚扰百姓;二是刺史、县令很重要,但只重资历的“干部制度”导致地方干部很平庸;第三就是发展生产,不要打仗。陈子昂的建议虽好,但没有新意。当年武则天也曾给高宗上十二条建言,同样有“劝农桑”“息兵”的建议,关键是要拿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就拿“息兵”来说吧,武则天也不想打仗啊,但突厥、吐蕃老是骚扰边疆,掠杀百姓,咋办?说什么“去刑罚,劝农桑,以息疲民。蛮夷知中国有圣王,必累译至矣”,其实是自己哄自己,没有那样的好事。从“赐笔札中书省”可以看出,武则天对陈子昂寄予的希望很大,但看过他的上书后,心有点凉,没有封赏他。

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打算先由雅州(今四川雅安)进攻羌人,进而袭击吐蕃。陈子昂上表劝阻。永昌元年(689年)3月19日,武则天第三次召见陈子昂,要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鉴于上次的感受,武则天特别叮嘱他:“论为政之要,适时不便者,毋援上古,角空言。” 即抓住当前为政的要害问题,指出哪些是不正确的,不要引经据典,大发空洞议论。陈子昂于是上《答制问事八条》:一是废弃刑罚,二是民可任官,三是任用贤才,四是去掉猜忌,五是征求批评,六是鼓励奖赏,七是停止征伐,八是安置皇族子弟。陈子昂的奏章递上去后,武则天一直没有回复。按照《新唐书·陈子昂传》的说法是:“虽数召见问政事,论亦详切,顾奏闻辄罢。”

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就出在书生气上。武则天以七旬皇太后的身份三次召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可谓不诚恳,但是,陈子昂却东拉西扯,写得冗长而又毫无新意。

“大而空”其实是书生类知识分子的通病。这些人受到赏识后,就忘掉了主宾的位次,把上级当小学生看待,满口“子曰诗云”,喋喋不休地教训,忘却了“简练”二字。就拿陈子昂这三次谏书的字数来说,一次比一次多,但武则天没有批评他。后来,武则天让他做了右卫胄曹参军,一个看管武器装备的小官。意思就是要他到基层打磨。杜甫不也曾任过“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吗?由此就可以想到,无论你怎样有“文化”,但在务实的领导眼里,“吊书袋子”永远没啥前途。

为政不是为文。很多时候上级要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空洞的说教。如果用几句话能说明白的事,就不要长篇大论。

“毋援上古,角空言”,一千多年前武则天的谆谆告诫,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