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忍冬记
唯有梅花不负心(国画) 马春嵋
衣带渐宽终不悔
最难舍的托付
富贵吉祥图(国画) 孟向东
《只为遇见你》
毋援上古角空言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 《廉语金典》

【原典】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战国 孟子 见《滕文公下》

【注译】富贵不能使心志迷乱,贫贱不能使节操改变,武力不能使人格屈服,这才能叫作大丈夫。

【解读】孟子,名轲,生于前372年,卒于前289年,今山东邹城人,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仉氏,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大家熟知的“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孟子十五岁入学,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广泛学习“百家之长”,使自己的学识达到了“可为人师”的程度;孟子年轻时,志向非常远大,他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孟子也效仿孔子,开办私塾讲学传道,宣扬儒家学说,虽然弟子盈门,但是影响力度较小,要想“宣道救世”,推行“仁政”主张,必须说服那些手握决定权的国君们,于是孟子开始带着自己的弟子们周游列国,直接向国君们推销自己的“仁政”思想,甚至还可以为“仁政”找到一个“试验基地”。孟子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游说诸侯,还是不能让诸侯们放弃争霸。70岁的时候回到邹国,开始著书立说,写下了光辉的《孟子》七篇传世。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则“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孟子正是看够了纷争,看够了杀戮,看够了奢侈,看够了饥饿,看透了治乱兴衰,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地提出了他的“性善论”观点。关于“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天生有善端,在《告子上》中他说,“善”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还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也就是说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他接着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啥意思呢?有天赐的爵位,有人赐的爵位。仁、义、忠、信,乐于善道而不知疲倦,这些都是天赐的爵位。还是说,“善”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性善论”是他一切政治主张、伦理观念和道德修养的思想渊源。

“善”,在君,则发乎为仁。首先,对老百姓要施仁政。在《孟子》开篇 《梁惠王上》中,梁惠王问孟子说,我对于治理国家也算是尽心了,但为什么不如邻国?孟子回答他说,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到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农夫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他接着告诫梁惠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他还说:统治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在《尽心下》中,孟子提出了一个光辉的论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是要求统治者要把老百姓放在首位,发乎善心而成仁政。其次,对臣下应以礼相待。在《万章下》中,孟子说:“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就是说,地位低下的人尊敬地位高贵的人,这叫尊敬贵人;地位高贵的人尊敬地位低下的人,这叫尊敬贤人。尊敬贵人和尊敬贤人,道理都是一样的。在《离娄下》中,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身为臣子,固然要对国君尽忠;身为国君,也不能自恃高人一等,不把臣子当人看。商朝末君纣王,昏庸无道,不懂得礼下臣子,听信宠妃妲己的谗言,将忠臣比干的心挖了出来。从此商朝少了一位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好大臣。后来,商朝被西周所灭,纣王也死在了鹿台。最后,对其他诸侯国应当修德怀远。在《尽心下》中他说“春秋无义战”,“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就是说:春秋时期没有什么正义的战争。有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用最有仁德的去讨伐最没仁德的,为什么还要流那么多的血,以至于把木槌都飘起来了呢?他又说:“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翻译过来就是:国君如果好仁德,那么天下就没有敌手。不行仁德还能获得一个小国的统治权,这种情况是有的;但不行仁政,还能获得整个天下的统治权,就没有过。孟子在《离娄上》中还说:“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意思是:现今天下若有喜好仁德的国君,那么诸侯们都会为他把老百姓赶来,即使不想称王天下也是做不到的。在谈到邹国跟楚国打仗的时候孟子对齐宣王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就是:如果现在大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里任职,农夫都想到大王的田野里耕作,商人都想到大王的市场上做买卖,旅客都想从大王的道路上来往,各国痛恨他们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果真做到这样,谁能阻挡大王一统天下?

15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