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郑风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 《廉语金典》 例三,齐景公看到一个幼儿在大路上乞讨,景公问:“这是无家可归的吗?”晏子回答说:“君王在,他怎么会无家可归呢?派人抚养他,可以马上就有好名声。”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位老人背着木柴,满脸饥饿的颜色,景公怜悯他,叹息着说道:“让官吏抚养他们。”晏子说:“我听说,喜欢贤惠的人而哀怜不肖之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如今国君怜爱老人恩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景公嘻嘻的面有喜悦之色。晏子继续说:“圣明的帝王看贤人就喜欢贤人,看见不肖的人也同情他们。现在请求对于没有人供养的老弱,和没有家室的鳏寡,讨论一下,解决他们的养育和家室问题。”景公说:“对。”于是老弱的人有了供养,鳏寡之人有了家室。齐桓公到平陵去,看见有户人家的老人年纪很大了,还要靠自己养活,桓公问他是什么缘故?回答说:“我有九个儿子,家里贫穷没法给他们娶妻子,我就叫他们出去帮工还没有回来。”桓公就把五名宫女嫁给老人的儿子。这算是“悯德”吧。例四,孝宣皇帝刚刚即位,守廷尉史路温舒就向皇帝上书,冒死规劝君王,希望君王能明察诽谤,听信忠言,让天下的人都开口说话,扩大劝谏的道路,吸取亡秦的教训,奉行文王、武王的德政,简省刑罚,废除不需要的审案手续。孝宣皇帝非常称赞他的主张。这算是什么?“宽德?!”例五,赵简子利用春季在邯郸筑台,老天不停地下雨,他就对左右的人说:“有没有人要去种田?”尹铎回答说:“筑台的公事紧急,农夫们已停止种田,把种子晾在台上,即使想要去种田,也不能够做到。”简子就停止了筑台,解散筑台的民夫,说:“我以为筑台是紧急事,但不如人民种田更紧急。人民因为不再筑台的缘故,应该知道我爱护他们了。”例六,孟孙打猎获得了一头小鹿,派秦西巴牵回来,小鹿的妈妈母鹿跟在后面叫唤,秦西巴听了不忍心,就把小鹿放跑,还给母鹿。孟孙知道后,大发脾气赶走秦西巴。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做太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在君主面前犯过错误,现在用他做太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说:“不忍心伤害一头小鹿,又怎能忍心不好好对待我的儿子呢?”这就是出于仁慈啊。这个权且叫“慈德”,古代也叫“不忍人”之德。例七,楚王问庄辛说:“君子的富有是个什么样子?借东西给人家,不要人家感恩戴德,也不向人家索取。给人家东西吃,也不使唤人家,不差役人家。家里人爱戴他,众人喜欢他,不肖的人也来侍奉他,都希望他长寿快乐,不为忧患困扰,这就是君子的富有。”以上是举了几个贵德的典故。 关于“贱利”。《贵德》在“凡人本性,没有不想修养自己的美德,可是不能成为有美德的人,是被利欲败坏了的”这句话的后面还跟了一句话,“ 故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况居而求利者也。”翻译一下就是,因此君子以谈论名利为羞耻,谈论名利尚且羞耻,何况那些存心求取利的人呢?这里,刘向也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贵德》中说大的仁义把恩泽普及到四海,小的仁义就是把恩泽仅限于他的老婆、孩子。将恩泽仅限于老婆、孩子的人,用他的聪明去谋求私利,用妇人的小恩安抚人,虽然当时可以得到显荣,然而士人君子认为这是耻辱。再如,中行献子将要进攻郑国,范文子说:“不可以,如果攻打郑国成功了,诸侯就会仇视我们,忧患一定会加深。”中行献子说:“得到了郑国,就是兼并别的国家,兼并别的国家就可以称王天下,称王的人还会有什么忧患吗?”范文子又说:“称王天下的人修养自己的美德,远方的人就会归附,因此就没有忧患。说来我们缺少美德,却想做称王天下的事情,因此忧患就多。你看到过没有土地却想富有的人快乐吗?”也就是说连扩张版图这样的大利,如果不以德取之,那么,这个利也宁可不要。 关于“利败之”。刘向并非不承认利益,只是不能因利而败德。刘向也举了几个例子。第一个说“故共工、欢兜、符里、邓析其智非无所识也,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这是说,共工、欢兜、符里、邓析他们的智慧并非无所识见,之所以招来杀身之祸,就是因为他们抛弃道德而一味只追求私利。第二个是说竖刀、易牙毁坏自己的身体,杀害自己的儿子来谋求私利,最终危害齐国。第三个讲,周天子大臣向诸侯各国求取财物资助,《春秋》就讥讽他说,因为天子喜欢利,诸侯就贪财;诸侯贪财,士大夫就贪利,大夫贪利,百姓就偷盗。在上位的人影响在下位的人,好像风吹到草上 。因此做国君的人,要知道重视仁德,看轻利益,来引导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做坏事,尚且还制止不过来,现在鲁隐公贪图财利并且亲自去谋取财利,还要举行什么八佾之舞,用这样子去教化全国人民,全国人民如何对礼义不表示懈怠?懈怠礼义就会放纵自己的欲望,臣下也就邪僻败德了,那么灾害就要兴起。因此鲁隐公五年开始发生螟害,这是说灾害将要发生,国家将有变乱罢了。所以他非常辩证地指出,贪利的人,“以为智乎,则愚莫大焉;以为利乎,则害莫大焉;以为荣乎,则辱莫大焉。”(《说苑·贵德》)因此,刘向在《说苑·谈丛》中指出:“枝无忘其根,德无忘其报,见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于三者,吉祥及子孙矣。” 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纵观人类政治舞台,始终存在着两种思想的博弈、两大阵营的搏斗和两股势力的搏杀。一方是圣君贤臣清官廉吏义士,即“怀德”的君子方阵;另一方是昏君奸臣贪官污吏恶徒,即“怀利”的小人方阵。一个时期内,当前者占据上风,政治就清明,经济就繁荣,社会就安定,朝代就鼎盛,人民就幸福;当后者居于“要津”,政治就黑暗,经济就凋敝,社会就动乱,朝代就衰落,人民就苦难。 现在的极个别干部为了个人私欲、为了地方利益、为了部门好处,也不惜与民争利、与民争地、与民争资源、与民争工程,比如违法征地、野蛮拆迁、乱收滥罚、插手干预工程项目、不给好处不办事等,这些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修善德”的精神都是背道而驰的,实质上在败自己的德的同时,也是在败党的执政之基,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过去有很多俗话,如“利益驱人万火牛”“利令智昏”“利欲熏心”等都是在告诫为政者疯狂逐利的严重危害,历史的经验值得汲取,古人的教诲应当牢记。 18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