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中原楼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会呼吸的社区”让居住更舒适
业界声音
当地产开发遇上海绵城市
创新案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技术标准》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会呼吸的社区”让居住更舒适
碧源月湖商业二期 屋顶花园效果图
正弘·中央公园环境美好
永威上和郡一期下沉式景观效果图

本报记者 龙雨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润万物,但过量的雨水有时也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近年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越来越受到我国的重视。郑州亦加快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扩大示范区建设规划范围、制定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一些开发商积极响应号召,在社区内引入海绵城市体系,构建“海绵社区”。在业内人士看来,海绵社区作为海绵城市的一个小尺度组成部分,应用海绵城市的技术手法,为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塑造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名词解释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称“水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近日,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规划正在进行批后公示。规划显示用地面积1360公顷,其中,金水区科技园区海绵城市示范区面积最大,其次为惠济区贾河、胖庄村,管城区商都历史文化区,公示期至5月8日。

此外,为推进我省海绵城市建设,实现水资源健康循环,促进水系统的自我调节,最大限度地维持水生态平衡、降低水资源消耗、减少水环境污染、保障水安全,我省制定了建设系统技术标准。《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技术标准》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海绵城市的概念接连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成为近期的热点话题。事实上,我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早已开始。

早在2016年,郑东新区10个以“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的现代化公园基本建成。区域内还进行屋顶绿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在滨河国际新城的建设中,海绵城市是一张靓丽的名片。据悉,滨河国际新城地下的综合管廊有效缓解了城市用水及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占地770亩的蝶湖也充分考虑到运用水体净化与雨水收集等生态技术,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地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常西湖新区秉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也采用了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等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区域重点建设的海绵公园项目约11个,包括鹤山公园、市民公园、市民广场、汇文广场、莲湖湿地公园、西流湖一期海绵提升工程等。

“建设海绵城市,既可以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也可以缓解城市缺水问题。”郑州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为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和更新改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护、地下水补充、绿地营造、城市微气候调节等,对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海绵社区陆续落地郑州

从宏观角度上讲,海绵城市是将水生态系统落实在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成为区域建设的基础设施;在中观层面上,海绵城市结合生态节点,解决区域内的水问题和空间建设;在微观层面上,海绵城市则须落实到具体的“海绵体”上,包括街边绿地、公园、小区等更加小型的单元。社区作为海绵城市重要的微观尺度组成部分,亦成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方向之一。

曾有人在海绵社区中做过试验,将一瓶500多毫升的矿泉水浇在铺装好的地面上,水被地砖迅速吸收扩散,地面上只有直径不到20厘米的水印。这得益于路面铺设的渗水地砖和下面的透水混凝土垫层,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铺装透水性良好的透水砖以及在绿地中设置植草沟、下凹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收集和滞留雨水,同时将屋顶落水管及空调冷凝管接入建筑周边砾石沟,改变原有房屋雨水散排方式,将道路雨水引入两侧碎石渗透带,有效缓解社区积水、节约水资源。雨水花园通过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等。

海绵社区的本质是将社区的生态材料与绿地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社区从以物质水泥为主导的社区转化为生态可持续的社区。在我市,碧源月湖的月湖荣园、月湖公园、月湖和园等项目在建设中通过采用建设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旱溪、蓄水池、屋顶绿化、截水沟等海绵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环境效益;永威上和郡则通过增加覆土厚度、深挖下沉景观、设置雨水收集模块等方式,建海绵社区;正弘·中央公园基于雨水花园、植物滞尘、适土适木等环境友好型设计,将“海绵城市”的概念引入社区,打造可再生和持续的社区自然循环环境系统;万科引入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将海绵城市概念融入万科·溪望社区……海绵社区的先行者正陆续出现,让水在小区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并进一步循环用作小区绿化灌溉及水景景观,让雨水成为小区活动的鲜活元素。

以点带面提升人居环境

房地产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将降低城市下垫面的透水性,导致城市水文循环发展不平衡。”某城市建设研究人士告诉记者,“海绵城市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过引入海绵城市雨水系统,在房地产项目中构建持续高效的雨水收集利用体系,最终达到整个城市的雨洪利用,缓解城市内涝带来的压力以及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城市具有充分的弹性来应对雨洪内涝等自然灾害,实现城市水文的良性循环。”

诚如斯言,社区建设关系到市民居住生活环境的问题。以海绵社区作为海绵城市中的一个“点”、一种小尺度的“海绵体”来响应海绵城市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将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为周边居民创造绿色空间。因此,我市大力提倡将社区中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方面参照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构建海绵社区是实现海绵城市的起点,海绵社区的营造将积极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业内人士表示。此外,业内人士还强调在建设海绵社区时,不能孤立地看待社区生态功能,要看到社区与湿地、河湖的关系,也要看到大的流域关系,避免投资浪费。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