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过度营销导致图书腰封变“妖封”
严复晚年的拐弯
财富和高尔夫
降压茶不能治疗高血压
给医生加个鸡腿
揭秘海昏侯刘贺
孩子光脚跑有益健康
古琴并非越古越好
不存在所谓“防癌食品”
鸟蛋为什么有不同形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严复晚年的拐弯

张 玮

1921年10月27日这一天,在福州的郎官巷,一位69岁的老人离世了。这个老人,生前享有盛名。康有为说他是“精通西学第一人”,梁启超说他是“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胡适评价他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但在晚年,他的一个行为让不少人不解,乃至非议。他就是严复。

严复出生于1854年1月8日,福建人。13岁那年,他的父亲被传染霍乱,不治身亡,家中顿时陷入困顿。同一年,当时的船政大臣沈葆桢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对外招生,严复毅然选择了这个当时传统家庭都不愿意报考的新式学堂,最大的理由是沈葆桢贴出的招生章程:“凡考取者,饭食及医药费全部由学堂供给;每月给银四两,还有奖学金;五年毕业后可进入水师领工资。”

严复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考进福建船政学堂。他的同学大家都耳熟能详:邓世昌、林泰曾、刘步蟾、方伯谦——这些人后来撑起了大半支北洋舰队。

1877年,23岁的严复出国了。他是作为中国海军选拔出的12名最出类拔萃的人员,公费派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航海术的。在英国两年,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西方比我们强,真的只是靠“船坚炮利”?

1879年7月,严复再次以“头等”的成绩从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回国后,他到福州船政学堂当了老师。好景不长,一场颠覆整个中国命运的战争,打破了严复教书育人的平静生活。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对严复而言,有着远超普通人的刺激和伤害:在北洋舰队里有无数他的同学、学生、朋友。尤其是他当年的那批同学,在舰队里都已经担任高级指挥官,但在甲午海战中,殉国的殉国(邓世昌、刘步蟾),自杀的自杀(林泰曾),被处斩的处斩(方伯谦),几乎全军覆没。当时,严复称自己经常“夜起而大哭”,在给朋友的信中,他曾写道:“心惊手颤,书不成字。”

1895年,中国的农历新年刚过,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的主旨都只有一个:呼吁改革。1897年,43岁的严复在与人合办的天津《国闻报》上,开始连载他翻译的《天演论》。他的观点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不在于武备,而在于人们的心态和国家的制度。

严复的人生走到这里,可以说是相当圆满了。然而没多久,他的人生却出现了一个离奇的拐弯。

1915年8月14日,“筹安会”成立了,它成立的目的只有一个:帮袁世凯称帝宣传造势。这个由六人发起的“筹安会”名单上,最后一个人的名字,是严复。首倡“物竞天择”,点醒国人的严复,为什么会开历史的倒车,去支持袁世凯恢复帝制?

原因可能有三点。第一点,严复相信袁世凯的能力。其实袁世凯在做直隶总督的时候,就试图拉拢严复,但严复那个时候是看不上袁世凯的。后来随着袁世凯渐渐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心,严复重新审视了袁世凯,认为以袁的能力,当时中国确实无人能出其右。

第二点,严复对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有些失望。他不反对共和是大势所趋,但觉得西方的共和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是建立在民众的民主和平等思想已经完备的基础上的,而当时的中国,他认为时机远未到。

第三点,在英国的留学背景,对严复影响很大。他认为最好的模式,就是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在严复看来,中国暂时还不能给老百姓太多的民主,依旧要有君主,但需要像英国那样,用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君主选谁?有“强人情结”的严复认为,只有袁世凯是最好的人选。

按严复的孙女严停云后来的说法,严复是受到了杨度的蛊惑和袁世凯的胁迫,被迫在筹安会发起人名单上列名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严复只列名不做事,这是真的。但他名列“筹安六君子”后,自己并没有提出退出。至于袁世凯称帝,是不是严复想要的“君主立宪”,就是另一回事了。 摘自《历史的温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