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8版:不忘初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执子之手共此生 千帆过尽终不悔
情真意浓忆“郑报”
这段回忆很温馨
迎着炸药扑上去
我与郑报同路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这段回忆很温馨

苏 湲

七月盛夏,带来满满的回忆,那是一种难以磨灭的印象,就像连绵不断的蒙太奇镜头,把所有的记忆都串联在一起。

今年的七一,是《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创刊70周年纪念日,它与共和国相伴而行,是大时代的一部缩影,也是郑州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历史见证者。

翻开泛黄的报纸,记忆怦然复活,那是一种对父亲母亲淡泊安详的回忆。父亲苏金伞是郑报的老朋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经常在上面发表作品,往事历历在目,感情依然清晰,那是一种埋在血脉中的回音。

1979年12月2日和1981年2月10日,叶圣陶老人分别给父亲写过两封信。这两封信后来发表在《郑州晚报》上。两封信虽简短,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史料价值,闪烁着温暖的人性光辉。

叶圣老(父亲这样称呼他)给父亲的第一封信,写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父亲一到北京便去东四八条71号叶圣老的家中看望他。当时他正在午休,父亲不敢惊动他,便向他儿子叶至善先生询问了他的近况后离去。文代会开幕时,叶圣老坐在主席台上,父亲在台下看到他,内心涌起无尽的情谊。叶圣老对父亲有知遇之恩,父亲对他极为尊重,把他看作了长辈。

上世纪50年代初,父亲从北京调回河南筹备河南省文联,任第一届省文联主席。此前父亲在“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做北平高校的接管工作。河南省文联成立后,父亲创办了《河南文艺》和《翻身文艺》。在《河南文艺》创刊号上,父亲发表了新诗《犁耙地》,是描写农民分到土地时愉悦心情的。然而诗歌发表以后,立刻受到猛烈的批判,认为诗中所描写的并非真正的农民,而是资产阶级化的农民。

正当此时,父亲接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部来信,说要把《犁耙地》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当时父亲的心情可想而知。这首诗入选中学课本时,经过叶圣老的修订,将原有的自由体改为了押韵诗,并更名为《三黑和土地》。叶圣老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此后,他又在全国中学教师讲习班上,亲自讲解了《三黑和土地》,从而把父亲从大批判的热潮中解救出来。

1986年11月,父亲嘱托我专程到北京探望叶圣老。从北京回到郑州后,父亲嘱咐我把见到叶圣老的情况写下来,并且讲述了《三黑和土地》发表前后自己的遭遇、叶圣老对他的帮助。我写好文章后,父亲略作修改,后发表在《郑州晚报》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