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9版:县区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刘明豪 常盛寒 文/图 7月14日,中牟县大孟镇土寨村西头的小广场上,看到村上38名党员为自己父母洗脚的场景时,围观的群众自发地鼓起了掌。 原来,土寨村党支部在此举行“党员政治生日会”活动,用一种颇具仪式感的形式,为入党时间在7月份的正式党员共庆“政治生日”。 逐项完成奏唱国歌、重温入党宣誓、上半年工作总结、政治理论学习、收缴党费等“规定动作”之后,土寨村别出心裁地进行孝老爱亲——“给父母洗一次脚”这一“自选动作”。 “我看有群众抱着孙子孙女过来看,他们责任不轻啊,冬天怕冻着,夏天怕热着,能跑了还怕摔着,他们不仅把你养大,还继续像老黄牛一样再看你的孩子,父母为你们操碎了心,现在父母老了,你为父母操了多少心、尽了多少孝……”村支书张会杰对参会的党员说。 各位父母在板凳上坐定之后,子女们各自端着洗脚水放在他们跟前,为他们脱袜子,把脚轻轻放到洗脚盆中。双方经过短暂的羞涩扭捏之后,慢慢地大多陷入沉思,默默地洗,默默地在感受,有的父母子女在看对方的那一刻,竟然都是泪水在眼眶打转。 “说实话,我们党员本想着感动别人,起个带头作用,却先感动了自己。我是给老掌柜用心在洗,认真在洗,在洗脚那一刹那,因为还有工作安排,我强忍着没掉泪。”50岁的张会杰感慨地说,“老掌柜今年78岁,洗时看他那表情,真是难以形容,看着可凝重,手摸着有点浮肿的脚,心里满是内疚愧疚,对他关心太少,小时候的一些事一下子涌上心头。每到工作困难,我都能想到他给说的‘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办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占明叔给您洗过脚没?”张会杰问旁边8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朱振华。 “你给你爸洗过没?”朱振华反问道。 “没。”张会杰答道。 “儿子给你洗脚是啥感觉?” “幸福!” 张会杰对于“幸福”解释说:“咱老百姓常说得劲、舒服,他没说这俩词,说明不足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 在现场,一位年轻女子为一个老汉洗脚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洗脚的名叫王丹华,1990年生人,老家在周口,丈夫是大学同学,在校期间因表现优异一起入党,嫁到土寨村之后组织关系也转到村里,平日积极参加村里活动及事务。当时婆婆去娘家办事,59岁的公公王国民被央求到洗脚现场。 “俺公公不好意思,我更不好意思,咱是党员,硬着头皮也得洗。洗着洗着想想,公公婆婆忙了地里忙家里,照顾俺俩年幼的孩子,也真不容易,想到这,我心里就释然了许多。”王丹华坦言。 “这活动举办得真好,真教育咱群众,我父母都去世好些年了,这辈子是没机会为父母洗脚了。”70岁的村民刘二庆唏嘘不已,“洗脚看似事儿不大,但扪心自问,谁给自己爹娘公公婆婆洗过脚。这一洗,会让亲情更融洽,家庭更和睦,家和万事兴嘛。” “在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之后,精神文明的建设也要跟得上,土寨村举办孝老爱亲活动是个有益的尝试。正好党风促村风,立好家风带民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党员做给群众看,一代做给一代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良好的家风、民风、村风,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不可估量。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教育引导,做好典型示范,深化乡村移风易俗,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力度,让淳朴的好风气在我们乡村蔚然成风。”大孟镇党委书记刘海峰表示。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