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多子多寿 (国画) 杜尔杰
超然独处
打 粉
读书人生
山里人家(油画) 左国顺
《玩转英文花体字》
武则天与巩义
连 载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超然独处

♣ 周振国

独处是传统修身之道,是优秀传统文化。《昭德新编》说:“心静极则智慧生。”朱熹的老师李侗人称延平先生,在答朱熹问时说:“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 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其八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便教诲其子要“静以修身”“宁静致远”。《诫子书》不足百字,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辞赋家宋玉才华横溢,和屈原有屈宋之称,且颜值很高,有古代四大美男之誉,但他喜欢独处,不随流俗,且洁身自好,没有绯闻。有一次楚襄王跟宋玉说,大家不太了解你呀。宋玉说,鸟中之凤,鱼中之鲲,人中圣贤,志向远大,操行非凡,超然独处,常人不太了解或理解,是正常的。成语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便出自宋玉这次对话。

事实上,譬如宋玉,人中龙凤也有“高处不胜寒”的时候,普通人,尤其是年少时,独处守静难矣哉!外在诱惑、世俗影响、孤独寂寞,哪一项都能使人不淡定,不说全部,至少这是多数人的人性弱点。所以《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说一个人必须首先确立明确的目标,然后才能意志坚定,然后才能内心安静,进而冷静思考人生,最终达到理想的境界。

一百多年前,如果不是胸怀“知识救国”“留学报国”的理想和志向,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三批180名庚款留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谁又能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到大洋彼岸去“独处”?别的不谈,就当时的通信和交通条件,异国他乡,远隔万里,孩子们要经受怎样的“炼狱”?这过程何异于羽化成蝶、凤凰涅槃?而对庚款退还和庚款留学做出突出贡献的当时驻美公使梁诚,则未满12岁便考取留美幼童团赴美读书——梁诚在美学习六年后被召回国,后成为晚清杰出的爱国外交官。

对于励志图强的人来说,独处如箴,独处如训。钱钟书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便成天泡在图书馆里,发誓要“横扫清华图书馆”;及至成名后,逢年过节时别人扎堆吃酒,他却闭门“吃书”,还曾把上门拜年的某社会名人拒之门外。“两弹元勋”邓稼先为完成制造“大炮仗”的使命,毅然抛家舍己,秘密“独处”28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杨政宁先生写了一篇传记《邓稼先》,被收入初中语文课本,文中这样盛赞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鲁迅先生《自嘲》诗云:“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庄子《逍遥游》:“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个躲进小楼,一个逍遥于天地之间,看似天壤之别,实则都是为了追求真理和自由。这种“精神独处”无疑是最高境界的,是可贵而高尚的。布鲁诺因反对地心说、捍卫日心说,被迫从希腊流亡到巴黎,从巴黎流亡到伦敦,又从伦敦被可耻的罗马教徒诱骗回国,并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他说“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最后被愚蠢的宗教势力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成为捍卫真理的殉葬者。

独处还是一种处世态度或生活方式。“乌台诗案”后,踌躇满志的苏轼,变成了悲天悯人的苏东坡,所以他吟出了“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李白也是因为官场失意,才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女神赫本说她喜欢独处,喜欢和狗一起散步看风景,想必是拍片、应酬,还有赚钱累的。而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梭罗只身带把斧头,在瓦尔登湖边隐居两年,则是为了体验一种纯自然的生活状态,事后他倡导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影响广泛。相比梭罗,唐天宝年间处士崔玄微,似乎颇带些雅气仙气,他不娶妻室,平素向道,置一室于万花之中,独处于内,如此三十余年。不过崔玄微的故事属传奇,不一定当得真的;即便当得真的,这种半仙状态,似也不便效仿,再说谁能仿得上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