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快全国区域性 优质教育中心建设
六载耕耘 我们一起走过
美好生活从美好教育开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原区
六载耕耘 我们一起走过
高效课堂区域教研观摩研讨活动

2013年,中原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先后出台了《中原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全员培训的意见》等一系列加快中原教育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自此,中原教育开始踏上崭新的征程。

第一步:品质教育,三化先行

2013年,中原区开始逐步实施学校绿化、美化、文化“三化”建设。

2014年,中原区加快了品牌学校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赴各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校园文化建设,邀请专家作学校“三化”建设报告,为品牌学校创建出谋划策。

结合自身教育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中原区学校“三化”建设和品牌学校创建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

第二步:守中归原,深化课改

中原区的课改是一场彻底的课堂革命。中原教育人以独特的上游思维、归原思维和合道思维的思维方式,始终遵循着“尊重差异、以人为本”“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中求变、注重内涵”“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四大课改原则,努力抓好“课前先学、课中分享、课后评价”三大环节,真正实现了由“育分”向“育人”的转变。

中原教育人回归教育本质,坚持以生为本,统整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加大学校课程建设指导力度;加强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优化课程结构,建设梦想课程实验学校。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加大学业评价改革力度。

——以创新机制为保障,促进课改。课改之初,中原区聚焦目标,统整机构,围绕“打造区域教育样本,提升中原教育品质”总目标,统筹安排课改进程,协调基教科、教研室、教科室以及教师进修学校等科室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分工,共同推进课改工作,实行了三级教研,共享共生。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推进课改。中原区立足教育实际,做好课程规划,努力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借高校之力论证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引领学校加强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实践和研究,从课程构成要素和课程实际运作两个层面进行课程整合,优化课程结构。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深化课改。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是实现教育变革的主渠道。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的核心工作。中原区充分发挥郑州市教研室、高校专家、《中国教师报》等专家团队指导作用,促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推进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建设,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品质课堂。

——以评价改革为手段,优化课改。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中原区形成了教师层面的过程性评价,学校层面的水平性、展示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科层面的抽样评价,国家层面的数据驱动评价。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保障。

几年课改,中原区基本实现了“课堂不再满堂灌,管理不再一条线,文化不再两张皮”。学校逐步形成了四大发展体系:一是形成了清晰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培养目标,完备的办学思想框架体系;二是形成了成熟的、独具特色的,满足学生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三是形成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凸显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体系;四是形成了关注核心素养,体现能力考查的评价体系。

第三步:聚焦品牌,继往开来

为发挥专家对中原教育的引领,121名知名教育顾问走进中原,46所国内外知名学校携手中原,引发新思路、新理念的进一步碰撞,开创了以信息化、国际化、集团化新“三化”引领中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

自2013年以来,中原区先后投资9912万元,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截至目前,共建设6所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试点校,2所河南省中小学创客教育试点校,5所郑州市中小学创客教育示范校、试点校,6所市级“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试点学校,7所数字化校园及智慧教育示范校。

教育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润物无声的坚持。孩子有梦想,民族才有希望,中原教育人在教育强区的伟大使命下,在品质教育的时代征程中,不负重托,勇于担当,携手向未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