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积极创新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发财之道
坚持淡泊名利 做到“洁身自好”
以平台经济 助力农产品流通
巡视组来了
别让第三方服务成为隐患
让郑州华夏文明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带病 提拔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郑州华夏文明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张 迪

让沉静的古老中原文化与生机勃勃的现代中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力支撑,既是郑州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丰富中原经济区的内在要求,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走出由文化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意义

1. 提升文化软实力。郑州作为文化大省河南的省会,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发掘好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中心。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是郑州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2. 促进经济发展。“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既可以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强劲支撑,又可以通过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配置更加优质的要素,组合更加优质的资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华夏历史文明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涵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体现了华夏文明的璀璨与辉煌,是对中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新的魅力,唤起民众对华夏文明的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优势

1. 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中原地区是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和独特优势。河南以其丰富的文物古迹被誉为露天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根在河洛”“根在中原”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普遍认同。

2. 区位优势,交通资源便捷。郑州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铁路、公路、航空构成了通达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郑州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米”字形高铁交通轴,与国家快速铁路网有机衔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四面八方”轴带发展格局。

三、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议

1. 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原地区是中国城市文化的源头,古都名城积聚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凝聚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护利用好古都名城是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任务。把郑州乃至河南打造成为以中华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古都名城,使之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华古都名城旅游重要目的地,需要政府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2. 提高文化品位,打造优秀品牌。郑州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亮丽的文化品牌,虽已有《风中少林》《禅宗少林》《水月洛神》等知名文化品牌,但是数量不多,屈指可数。应做好深度挖掘工作,更有效的传承与发扬优秀文化资源。依托古都文化、祖根文化、功夫文化、名人文化、汉字文化、陶瓷文化、戏剧文化等中原历史人文代表性资源,努力打造与中原经济区相适应的以华夏历史文明为符号的底蕴深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体系,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提升郑州文化产业知名度。

3. 提高科技含量。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技术渗透至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化传承创新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不仅是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创造文化产品最大效益的关键因素。2018年故宫联手凤凰卫视合作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以数字化手段和方式将整个《清明上河图》以沉浸剧场的方式向观众展现出来。首次将北宋的气味、光影、乐曲在360度的全息立体空间中还原,坐在座位上的观众仿佛置身于汴河上的船只中,那些因年代久远难以直观感知的历史信息与艺术精华,在展厅里变得“触手可及”。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历史文化接触甚少,甚至不愿主动接触,历史文化与高科技的融合,能吸引观众驻足,继而引领观众以心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

4. 创新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发掘更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方式,才能使历史文化更平易近人,深入人心。如近年来深受观众欢迎的《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纪录片、综艺节目,既迎合了大众的需求,又传播了传统文化,再如淘宝网红商店“故宫淘宝”,周边商品设计融入故宫藏品的元素,时尚不失古典美,深受年轻人喜爱。

5. 注重人才培养。实施文化名人名家培育工程,塑造文化领军人物,造就更多的名人大家。改革人才开发和管理制度,大力选拔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拔尖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完善人才选拔、聘任、聘用、流动、分配奖励机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通过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社会赞助等手段,建立多元人才投资机制。营造吸引人才,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优秀文化人才来郑州长期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