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我和我的祖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警察到楼院长
做好本职就是最大奉献
爱国是一种朴素的情感
靠打拼圆了致富梦
用科技推动公交智能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靠打拼圆了致富梦

郑报全媒体记者 徐富盈 文/图

48岁的蔡建国在家排行老三,老家在舞阳县,从小就比较瘦弱,家里经济条件很差。

如今的他,在郑州经营两家窗帘店,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初中毕业后,16岁的他没有考上高中,当时1.75米的他不到100斤,父母看着这个弱不禁风的孩子,想着等他满18岁后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去深圳打工。蔡建国等不及了,因为家离县城近,他看到别人买脚蹬三轮车拉送货物挣钱,他向父母“借”了150元钱,买了一辆二手人力三轮车,也上了街。

“我当时太瘦,但不怕吃苦,有时装卸大件货,比我还重,我一使劲,抱起来就放到三轮车上。那时候每天早上6点左右骑三轮车去县城,晚上8点多才回家,拉一趟5毛钱左右,一天少了能挣10块钱,多了15块钱,当时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

蔡建国干了几年后,父母张罗着给他娶了媳妇。邻居家的哥哥在郑州干建筑,每一次回来都给他讲大城市里的事,他觉得大城市机会更多。25年前,他把三轮车卖掉,带着妻子赶到郑州,在于寨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个土产五金店。和妻子经营三年后,他发现窗帘及床上用品也可以,就在小岗刘村又开了个窗帘店,由妻子负责经营。夫妻两个起早贪黑经营两个店,在工人路上买了第一套房。

“于寨拆迁后,我把五金店停了,开始和老婆经营窗帘。发现新小区要交房,就把流动窗帘店开到小区门口,和老婆一人经营一个店,小区装修结束,店也就撤了,又在新的小区开店。”蔡建国说,灵活的经营让他收入也越来越高,2011年,他在龙湖镇买了第二套房;2014年,他又在航海路与秦岭路南侧的西上小区买了第三套房。他现在和妻子在东区经营着他的两个窗帘行。

“从1989年开始,人只要不偷懒,找个活干或者做个小生意,都能挣钱,我没有去深圳打工,从老家到郑州,靠自己的双手一样能致富,感谢时代,感谢父母,感恩社会,让我一个农村娃,通过打拼,在郑州站稳了脚跟。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48岁,正是创业的最好时机,我会继续努力,把服务做好,把自己的小家经营好。”蔡建国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