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民谣中聆听新中国七十年巨变
汉德克:为“少数人”而存在
“表面文章”里的学问
“蟹”逅美味 莫忘健康
上海租界里的洋人
古代士兵受阅时身着铠甲
不吃肉会影响大脑发育
与亲人对视为何会泪奔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表面文章”里的学问

老妈每次去女儿那儿都要提前预约。到了楼下还会打电话:我到了。言外之意,你方便吗?

这是一个极有界限感的老妈。就算路过女儿小区门口,都不会贸然登门,拿起电话,判断一下女儿没忙别的事,才会放心上楼。女儿搬出来独住的时候,交给老妈一把钥匙。但绝不代表拿着钥匙的人就可以随时开门。在预约、电话、确认这样的回合中,她从内心里感谢老妈的尊重。

上中学的儿子,这一天也体会到了老爸的用心。老爸正好缺零钱的当口,看儿子钱包里有就顺手拿了。之后又觉得不对劲儿,“是不是应该告诉他一声,钱虽然是我给的,但到了他手里就是他的”。于是,这位老爸晚上把钱补回去的时候,跟儿子说:“我挪用了你的钱,但已经还你了。”老爸知道,儿子在意的绝不是这些钱,而是借钱、还钱这些细节里,所体现的家庭民主。

很多人认为,亲人之间用不着这些“表面文章”,不分你我,这才是彰显亲近的最好方式,如果太多客套,那就是见外。我就听过一个女孩的母亲扬言:女儿结婚又怎样,想她了就杀过去,做好饭搞好卫生,还能把我赶出去不成?

我只假想,当你每天出门前,都要想一下是不是有人会突然造访,每天下班后,都要排查一下动你东西的人是小偷还是自己的父母,这样的生活,会让人觉得温暖还是紧张。

当然,没人喜欢“表面文章”。因为,那意味着固定的格式、例行的套语,隐藏着一种没有实际内容的虚文滥调。但是,当那种“不分彼此”的家庭溶液试图把你稀释掉的时候,其实你很想竖起一面大旗——必要的表面文章,还是做一下吧。

最常见的表面文章,是关于开会。“家庭会议”这个词一点儿也不新鲜,但真正把它作为一项常规日程,用来解决各种关于选择、争议、倡导、提案的家庭并不多。

比较成功的是一位年长的朋友家。严格实行民主表决,如果有异议可以提出申述。争议比较大的问题直接辩论,看谁能说服谁,这个时候大家都会竭尽全力查找资料,寻找论据。如果是关于非分要求,女儿会写一个提案,三个人坐下来分析利弊。所有环节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就事论事,绝不感情用事。据说执行得还不错,关键是每个人都心服口服。

更重要的一种表面文章,是关于距离。有时候,你需要把你的家人当外人,拿出一种“社交尺度”来彼此共处。大家都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一米线”。

到了家里,好像所有的篱笆都被拆除了。儿女很不理解,就算是我的老妈,也不该偷听我的电话。作为父母,可能无意中发现儿女的隐私,比如离线下载了什么,本子上写写画画了些啥,知道之后,用什么样的方式怎样的措辞去提示,绝不是简单的事。

千万别因为对方是你的亲人,就可以把触角伸得很长。有民主气息的家庭,都会有暗中的“一米线”。这一米不是距离,而是保护。

表面文章是家庭成员自己建构的。每个家庭都有不为外人道的表面文章,比如迎送,比如礼物。表面上是繁文缛节,只有深入走进去,才能看到形式的外壳包裹下的关系内核。

摘自中国经济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