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守初心 担使命 强四力 上一版3
希望文明出行 成为一种习惯
感受黄河变化 讲述黄河故事
对生命保持敬畏 对工作保持严谨
采访一线是我们的“主战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感受黄河变化 讲述黄河故事

本报讯 11月8日,2019“走进黄河”集中采访活动在黄河博物馆启动。郑州是此次集中采访活动第一站。

当日,来自中央驻豫新闻单位和省会相关媒体的数十名记者先后来到黄河花园口记事广场、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等处进行实地探访,了解黄河保护治理和黄河水资源利用整体情况以及黄河郑州段生态保护治理、引黄供水等方面的情况。

在采访现场,不少媒体同行表示,在记者节参加“走进黄河”集中采访活动很有意义,自己将认真记录黄河变化,用心弘扬黄河文化,用情讲好黄河故事,以实际行动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20年不断流 中游水土流失区域近半得到治理

在黄河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们通过参观各类展品和文图资料,详细了解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黄河的地位和重要性、历史上的黄河治理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黄河治理开发事业在黄河防洪、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实现了黄河70年岁岁安澜。

据介绍,黄委会通过采取国家统一分配水量的措施,根据黄河蓄水情况和沿黄各省区的用水需求,把黄河水资源按照一定的用水指标进行合理分配,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再满足生产、生态用水。水量实施统一调度20年来,黄河已经向沿黄各省区供水超过6000亿立方米。在保障黄河20年不断流的同时,确保了沿黄各省区的用水安全。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通过采取造林、种草等植物措施,顺坡耕作改为横坡耕作等农业耕作措施,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工程措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已经治理的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如今,黄土高原的主色调已经由“黄色”变为“绿色”。据悉,水土保持措施为黄河下游每年平均减少入河泥沙4.35亿吨,有效改善了河床抬高的局面,为黄河岁岁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州着力打造沿黄生态长廊

黄河郑州段河道全长160公里,流经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城区的惠济区、金水区和中牟县(含郑东新区)5个县(市、区)。近年来,郑州河务局积极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着力打造沿黄生态长廊。

据了解,郑州河务局以标准化堤防为依托,努力营建生态和谐的工程绿化体系。通过在堤顶道路两侧行道林栽植观赏性树种,在背河淤背区栽植经济林,在临河区域发展防浪林带,形成了以黄河大堤为主轴,以防浪林、适生林、护堤林为主的生态风景线,构筑了一条沿黄绿色生态长廊,同时,将防洪工程的生态效用、休闲旅游功能与郑州市城市生态发展需要充分结合,积极发挥花园口等重点区段优势,争取地方政府投资共同打造沿黄生态景观线,形成了优美的生态景观,吸引了不少郑州市民前往休闲娱乐、观光旅游。

2016年以来,郑州沿黄政府开展了一系列黄河河道综合整治行动,依法拆除黄河河道内渔家乐、农家乐、仓储大棚、养殖场、违法化工厂等违法构筑物与设施,黄河生态逐步得到修复。

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目前,郑州正在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离不开有力的“水支撑”。黄河是郑州市主要的过境河流,黄河郑州段共有供水口门(涵闸)九处,黄河主要为郑州的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用水和生态水系供水,对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近年来,受黄河上游来水偏少、主河床下切等因素影响,郑州辖区内引黄涵闸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引水困难。郑州河务局结合地方需水情况和涵闸工程引水现状,依靠争取上级工程建设项目和引导地方财政资金等措施,重点推进涵闸的改建和应急泵站的建设项目,完成了花园口引黄闸降闸底改造工程的落实、建设赵口东渠、三刘寨闸两座移动浮船泵站等。目前,郑州市牛口峪引黄工程已进入全面试运行阶段。一批涉及郑州黄河供水的重大水利项目及生态建设工程正在推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为郑州农业增产丰收、工业生产和生态水系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文 丁友明 周甬 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