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花 趣
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壮观(书法) 刘庆生
闲话吃文化
冬天的田野
筑梦(国画) 张宽武
《他乡》:一部当代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不为彼岸只为海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闲话吃文化

♣ 袁文良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民以食为天”,所以将“人数”叫作“人口”,户籍也叫“户口”。中国人口为世界之最,目前已达14亿之多。要填饱这么多“口”,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国人对于“吃”也就格外注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许多独具一格的“吃”文化与“吃”风俗。

例如,在不同的节日中,全国各地都有一些独特的食俗。春节吃饺子,取除夕“更岁交子”之意;吃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元宵节吃“汤圆”,立春吃“春饼”“春卷”,清明吃“寒食”,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吃“水饺”,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所有这些,都有独特的民俗意义,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

再如,在各种人生礼仪中,也往往以“吃”来表示情感。孩子降生后,要吃“三朝酒”或“九朝酒”,满月更要请客吃“满月酒”。过生日则少不了生日蛋糕,并要吃一碗“长寿面”。亲朋好友结婚人们则要前去“喝喜酒”并因随礼而称“吃高价饭”,老人去世也要吃“杠上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交往也往往会“找个理由”三朋五友而“撮上一顿”。如年终考评优秀、职务升迁、乔迁之喜等,总要请同事“意思”一下;子女中学毕业、高考入学等,总要摆个“谢师宴”;外出学习培训前后总会有人张罗喝上几杯“饯行洒”或“接风酒”……可谓是名目繁多,举不胜举,无所不吃。

外国人见面问“你好”,中国人见面则问“吃了没有”,朋友、老乡、同学、战友、同事碰在一起,往往是请客吃饭,认识某人可以用“曾在一个桌上吃过饭”表示。“酒肉朋友”不是特指两人交往过于庸俗,而且含有两个人交情很深、来往密切的意思。连人也被分为“熟人”与“生人”,“熟人”面前“好开口”“吃得开”,要是“生人”,可就“不吃你那一套”了。

对于仇恨的对象,中国人往往会说“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寝其皮”,所以岳飞诗中就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佳句。在“吃人”的旧社会,地主老财“吃人不吐骨头”;新中国成立后,“饮恨含冤”的贫苦大众便在生产队的大会上“吐苦水”,终于有机会“诉苦把冤伸”,“尝”到了革命胜利的甘甜“果实”。

像上述这种以“吃”来表达思想感情或象征客观事物的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当兵叫“吃皇粮”,考入公务员队伍叫“吃公家饭”,出家当和尚叫“吃斋”,改革要打破“铁饭碗”。只有不怕“吃苦”“吃亏”才能“吃得开”。对方软硬不“吃”你就会“吃”力不讨好。如果你与他“对胃口”,你就会“尝到甜头”。

不过,在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需三思而后“吃”。假如你“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到时候你就得“吃哪家饭、念哪家经”了,也就应验了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之类的俗语,所以说对“吃不准”的事情还是不“吃”为好,否则就会让你“吃不了叫你兜着走”了,说不定还会使自己“吃”掉了群众威信,“吃”断了前途的发展,“吃”没了美好的前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