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听雪落故园
积善读书联(书法) 陈炫光
鱼香之妙
红炉小雪照夜白
雪兆丰年(国画) 赵进选
《董卿:在时光中优雅盛开》
郑万高铁上的小站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鱼香之妙

♣ 张富国

每次吃饭,儿子总嚷嚷:一定要有鱼香肉丝,吃米哪儿能少了鱼香肉丝?!对于鱼香的青睐,不仅仅孩子,许多大人也乐此不疲。这味鱼香,与鱼香猪肝、鱼香肉丝、鱼香茄子和鱼香三丝等一起,从川渝脱颖而出,在岭南漠北都能见到踪影。

儿子常有一个奇妙的问题:菜里没有鱼,怎么会有鱼香?其实,川渝之地,素多湿冷,常以重味提神御寒除湿。这鱼香味型,源自民间烹鱼之法,并非味的幻觉,却是泡椒、大蒜、生姜和葱、盐、醋、酱油和白糖的杰作。风味神韵,奇妙无比!

有无之间,妙在香气和口味!

比如鱼香肉丝,这香气,源自讲究的用料。比如大蒜、生姜和葱切成碎粒,用量要大,是主料的四分之一;用量也要匀称,两份蒜姜,三份葱。糖醋不可少,泡椒、豆瓣酱是主角,一份泡椒、三份豆瓣酱。这香气,是醇、酚、酮、脂等挥发而产生的独有气味,在有和无之间摇摆不定,随时准备着奉献。一经加热,这些香气相互变换,自然散发出家常烹鱼的香味,实属自然。如此微妙,悠忽一念触动,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怜爱。

鱼香的关键在泡椒。川渝四季静风,温湿适宜,适合微生物崭露头角。微生物聚集繁衍、发酵,引发了酿造业的发达,形成了豆瓣、酱油、豆豉、豆腐乳、芽菜、大头菜等品类,老字号云集。凡烹鱼,必泡椒。这泡椒,在与空气隔绝的菜坛里,糖类和蛋白质在媒婆乳酸杆菌的撮合下,生出脂醇类的芳香宝宝,温暖里,芬芳四溢,红亮酸辣,解腥提鲜,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这口味,固然是食材的功劳,也是大厨的功德。选肉也讲究,前腿肉或里脊肉,嫩滑,做出的鱼香肉丝才不会柴,口感才好。下料也讲究:加足底油,热锅冷油,滑熟上了浆的里脊肉丝,定好型,捞出备用;炒泡椒,出红;放葱姜蒜炒香,下肉丝和烫好的笋丝、木耳丝;加酱油、绍酒、糖醋和水淀粉兑好的调味汁翻炒,浇上红油,鲜香可口的鱼香肉丝出炉。

做这道菜,有两个诀窍:打调味汁,一定要用玉米淀粉,它有良好的黏结性、保水性和凝胶性,炒熟后把原料包裹均匀。加糖,只是为了软化这道菜,别枝枝杈杈的,硬得扎嘴。鱼香肉丝的底味是咸的,腌制时不能加糖。而烹制时加上调味汁,味道才有层次感。恰似一位老者,和美、稳重,蕴含着平静,或许,经历了焦躁、愤怒的执念,才能冲撞出隽永清和,据说,那叫意味深长。鱼之风味而不见鱼的妙处,怎可言语道破?

所有的调、辅料,如兄弟姐妹,相互帮扶,各自成就的同时,再借火势,生成乙酸乙酯,这便是清香里的醇厚。高温,完成了味的互变,把 “可口”和“喷香”凝聚在一起。有无相生,却洒脱相成,成就了南北认同的鱼香味型。有无之间,磨平了各自的棱角,微甜、小甜、稍辣,醇厚里,滋味分明,相互融合又互不抢戏,咸甜酸辣兼具,葱姜蒜香浓郁,这种复杂里的组合,才是鱼香的精髓。

这味菜的出神入化,更在于它的妙用,佐以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缺铁,可导致小孩子抽筋,梦中惊醒。鱼香肉丝里,满满的铁元素,不失为补铁的美食,既保健,又饱腹,乐趣自然横生!

“青山缭绕已无路,互见千帆隐映来”,峰峦叠嶂,路在哪里?!猛然间,千帆若隐若现,从远处驶来。无鱼,却有鱼香;“有无之变,更出迭入”,或许,这就是王安石所言的有无转换之趣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