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神奇的老井
年 画
明经能卫道 蓄德不趋官(书法) 乔 浩
《谁的小眼睛还没看影帝》
归(国画) 程 龙
年的乡村味道
乡村腊月杀年猪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年 画

♣ 韩 峰

儿时过年,年集上最亮眼的要数年画了,那些色彩纷呈的年画,有表现传统戏曲故事的《群英会》《宝莲灯》《盗仙草》《杨家将》《西厢记》,还有表现丰收喜庆祝福的《连年有余》《富贵满堂》《寿比南山》,以及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题材丰富,琳琅满目,不一而足。除单幅年画外,还有四张屏、六张屏。赶集者无不买上几张,等到“二十四,扫房子”后,把墙上往年贴的陈旧破损的年画取下来,换上刚从年集上买来的崭新的年画,正如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所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植根于汉代的沃土,发出嫩绿的萌芽,唐宋时伸展出青枝绿叶,明清时已繁花似锦。它最初并不叫年画,在宋代被称为“纸画”,明代被称为“画贴”,清代称为“画片”“画张”“卫画”等,正式的“年画”名称,始见于清道光年间李光庭所撰的《乡言解颐》一书。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祭典》曾记载道:“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东汉时期的名臣、文学家蔡邕,也在《独断》中云:“神荼与郁垒而身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等典籍,也都记载了宋代京城售卖年画的景况,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年画的盛行。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画”。千百年来,年画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桃符、神荼、郁垒、灶爷、财神、观音、八仙、寿星、仕女、娃娃、春牛图、岁朝图、戏曲人物、历史故事、动物花卉、耕织农作、风光美景等等,真是应有尽有,举不胜举。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年画的内容也随之变化。内忧外患的清末民初,出现了反抗列强侵略、提倡爱国、描绘新事物等内容的年画。抗战时期,出现了大量宣传抗战、鼓舞士气的年画,骑战马、戴钢盔、挎钢枪的威风凛凛的抗日军人、脚踩“小鬼子”的援华抗日的美国飞虎队、挥舞大刀的解放区军民等年画,成为百姓心中最能打“小鬼子”的门神和年画。新中国诞生后,年画与时俱进,注入了反映时代特色的新人物、新气象,如伟人指点江山的,伟人与人民在一起的,展示工农兵形象的,表现少年儿童快乐生活的,表现庆丰收的,表现戏曲影视人物的……

古时年画的作坊,除少数边远地区外,几乎遍布全国。它的制作由最初的人工绘制、木印、水印套色、半印半画、石印,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的胶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陕西凤翔、开封朱仙镇、河北武强、四川绵竹等地久负盛名的年画,穿越了数百年的时光隧道,至今仍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传承着古老的民间美术,靓丽着各自的熠熠光彩。

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到驱邪纳祥、祈福禳灾,从喜庆欢乐、美化环境到寓教于乐、审美欣赏,年画年年紧随时代的步伐如约而至,刻画着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风貌,表达着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和美好祈愿,渲染着过年欢天喜地的气氛,点缀着人们五彩缤纷的新生活,慰藉着人们的心灵,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吉祥如意的憧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