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郑风 上一版3
送瘟神(书法) 李 放
明年春色倍还人
年夜饭
凌晨的灯盏
抗击疫情(国画) 王伟宾
《河南史纲》:带你读懂“硬核河南”
殊功早入河渠志
同克疫灾
黄帝时期的“陶正”是干什么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殊功早入河渠志

♣ 王 剑

近日,国家水利部官网公布了12位“历史治水名人”,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等古代治水先贤占了11位,而李仪祉作为现代水利事业的先驱,也名列其中。

李仪祉,陕西蒲城县人。1904年考入京师大学堂。临行前,父亲李桐轩挥毫作诗:“男儿立身戒自轻,要知科第非功名,英雄事业一念定,再休入梦度浮生”,希望他潜心学习,锤炼自己,不惧困难,学有所成。李仪祉铭记父亲的教诲,整整5年,埋头苦读,竟没回过一次家。

1909年,李仪祉进入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系深造。一个偶然的机缘,他得以遍游俄、德、法、荷、比、英、瑞等欧洲诸国,考察河流闸堰堤防。当看到欧洲国家发达的水利时,李仪祉百感交集,遂立下鸿志,转入德国丹泽工程大学专攻水利。

为了早日学成回国,李仪祉不再休假,每天不是在教室画图,便是在实验室、图书馆读书。只学了两年,李仪祉就完成了学业。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连学位也不要,他说:“我不远万里来到德国,求的是学问,而不是学位,学位对我毫无用处。”

1915年,33岁的李仪祉回到国内。当时“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刚刚筹建,李仪祉应邀担任教务长,并主讲河工学、水文学、大坝设计等课程。李仪祉教育学生们,“于求学时代,应存济民利物的志愿,时时想到如何使一般人民受到我的益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输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自古就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1933年8月,黄河中上游流域普降暴雨,洪水泛滥,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受灾严重。李仪祉临危受命,担任新一届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委员长。上任伊始,李仪祉就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受灾现场,指挥抢险防汛救灾。为了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李仪祉不顾劝阻,和考察队员一起乘坐牛皮筏,顺着浊浪滚滚的黄河直流而下,观察水势,测量流速。他的求真精神,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李仪祉生于黄土高原,奔波于黄河上下,对我国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提出了科学的治河方略。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特别是黄河流域要培植森林、保持水土的理论,还开创了治黄理论的先河。

李仪祉的家乡在渭北高原,他的终生夙愿就是“效大禹之业、继郑白之事”,引泾河水灌溉农田,造福人民。

1930年,李仪祉出任陕西建设厅厅长。为了尽快兴建引泾工程,李仪祉组建测量队,全面考察勘测泾河河谷和灌区地形,采集数据,了解情况。不久,他写成一部翔实可行的引泾工程计划。陕西省政府筹款40万元,华洋义赈会筹款40万元,美国檀香山华侨募捐15万元,使得泾惠渠工程顺利开工。

经过几年努力,泾惠渠终于竣工通水。渠道全长270公里,能够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礼泉等5县69万余亩农田。放水典礼这天,泾河两岸聚集了陕西各方人士和灌区群众,许多人流下激动的泪水。从此,泾惠渠流经之处,旱地都变成了水浇地,“泾三原,米粮川”,成了口口相传的陕西民谣。

泾惠渠修成之后,李仪祉集中精力实施兴建“关中八惠”(泾、渭、洛、梅、黑、涝、沣、泔)。这些渠道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的样板,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8年3月8日,李仪祉积劳成疾,在西安病逝。于右任撰写挽联一副:“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

根据李仪祉的遗愿和灌区人民的要求,李仪祉的遗体安葬在泾阳县王桥乡西南泾惠渠上游的总干渠畔,各地赶来送葬的群众达3万多人。大家泪流满面,真诚表达对这位水利大师的缅怀之情。

2001年9月,第29届国际水利学大会召开。李仪祉被作为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工作先驱者的首席,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赞誉。

西北大学的校园内,有一座李仪祉的坐像。身着长衫的李仪祉坐在岸边的一块石头上,脚下滔滔的流水,翻卷着浪花。他右手握着一个小小的纸卷,沉静的目光望向远方。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