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评 上一版3
为基层降压减负 为实干加油鼓劲
疫情之下更要增强共同体意识
警惕形式主义
让内需成为 经济发展“主引擎”
让“预约”成为生活常态
分餐制体现文明素养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或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在互助中倾听“善的回响”
确保复工复产“成色”
我们应向抗疫英雄学些什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在互助中倾听“善的回响”

最近,湖北孝感下辖的应城市发出的一批防疫物资引发关注。据应城市融媒体中心报道,日前应城市与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沟通了捐赠意向,于4月12日组织防护服2020件、N95口罩3000个,共计62箱物资发往绥芬河。不久前,黑龙江省对口支援过湖北孝感。

湖北疫情严峻之时,黑龙江省先后派出550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孝感,与当地医护工作者并肩作战,成功救治了1000多名患者。那份不畏艰险、千里驰援、舍生忘死、拯救危难的恩情,当地百姓记在心间,爱和感恩的种子在当地人心中深深扎下根。而今,湖北应城百姓也积极向黑龙江绥芬河市捐赠防疫物资“聊表寸心”。一来一往之间,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互动,听到了“善的回响”。

真正的善良,不求回报,却往往有其回响。君不见,在武汉疫情严峻之时,500多公里外的宜昌五峰县长乐坪镇,农民们肩挑背扛,凑了85吨白菜、土豆、熏肉送到武汉。自2012年起,武汉市武昌区开始对口帮扶长乐坪镇脱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武汉遭遇疫情,生活并不宽裕、交通更是不便的山民竟“捐赠出这么多东西”。几乎与此同时,6辆满载新鲜蔬菜的卡车从汶川县龙竹村火速赶往武汉。汶川地震时,100多名汶川人被送到武汉接受免费治疗,这一回他们要来“报恩”。一面是施恩不图报,一面是滴水之恩铭记在心,这种朴素的情感互动,何其感人!

人世间最美的风景,可能不是春花秋月的浪漫,而是于危难中朝着彼此点头致意的那一颗颗温润的心。心与心之间点头致意的过程,看似朴实无华、波澜不惊,实则最是炙热纯真、穿透人心。“知恩图报,善莫大焉。”中国文化自古就格外看重施恩、报恩。这让笔者想起各省市援鄂医疗队离开湖北时,那万人空巷、夹道欢送的场景,那些患者及家属为医护人员送行的赤诚,感天动地,让人不禁热泪盈盈。

疫情中许多爱的互动,让我们更加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爱与善良总会在危难中闪现人性光辉,又会在某个时间节点得到反馈,继而再次埋下爱的伏笔,这个循环传递的过程,给人世间种下的是源源不断的善根,激荡的是生生不息的“回响”。 李思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