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李娜 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 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 “郑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报道之十五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兴文化”时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为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本报推出【“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星光璀璨的诗意郑州》。 《诗经》里有她的故事,缠绵于唇齿之间的“郑风”长短句,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辞赋里有她的声音,言辞精美,韵律优雅,读之回肠荡气又唇齿留香。 唐诗里有她的身影,一花一叶、一丘一壑皆是风景,也是心情,一言一词,一句一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地上,就在我们的郑州,方寸之间都有故事,举足踏上就有诗行。 对一座城市的初识,或许是始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对一座城市的热爱,一定是因为城市故事和城市内涵。 位于天地之中的郑州,俯仰之间,有古意纷至沓来,有诗意应接不暇,有豪情直上云霄—— 诗文郑州 横亘历史 站在郑州,踏着这厚重的黄土地,让我们环顾四周—— 向北,不到200公里,伫立着中国文字博物馆,那些挖掘出来的斑驳的龟甲上,镌刻着属于中华最早的文字。这被当地人当成药的“龙骨”的发现,让夏商周三代从传说变为信史。再向南回来100公里,位于焦作的云台山景色宜人,而多年以前,放浪形骸而又才华横溢的魏晋名士就活跃在这一带,每每登临,那呼啸而下的飞瀑里,似乎有“《广陵散》于今绝矣”的深深叹息。 向西,135公里的洛阳街头,耸立着“孔子问道处”的石碑,那是先秦时期,两位站在全人类思维巅峰之上的伟大圣哲的见面,是中华民族儒家和道家两个精神原创者的会合。 向东,80公里的开封禹王台公园内,有两人一坐一半躺对饮的雕塑,他们是飘逸如仙的李白与温良敦厚的杜甫,诗仙与诗圣会面于此,人们评价,这是大鹏与鸿雁的初次相遇。 向南,不到100公里的许昌城区内依然有“建安区”,而随便一个百姓可能都会讲几个建安七子的故事或者至少会背出“七步诗”…… 俯仰之间,以郑州为圆心画圆,方圆数公里内,步步都是故事,脚下尽是诗行。 而处于“天地之中”的郑州更是风华绝代,打开浩繁的历史卷帙,郑州总会时不时以各种姿态惊艳地横空出世—— 距今2000多年集结而成的《诗经》中,“郑风”大多记载的便是当年郑国的风土人情。“郑风”共21首,占据了“风”总量的六分之一,是十五国中篇数最多的,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里,无论情、无论爱、无论恨、无论思,郑州人以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巧妙地淋漓尽致地唱出了心中的痛快,成为中国最早歌唱中的天籁之音。 在商代就已产生的散文,或抒情或叙事或议论。郑州,作为中国散文的产生地之一,作为夏、商王朝的都城所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被这里的人们所记录、所传承。到了春秋之际,这里更是产生了一批散文大家,列子便是出生于郑州的集大成者之一。 (下转二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