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2020郑州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群策群力同奋进 同心同德向未来
履职尽责谋发展 建言献策话民生
专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群策群力同奋进 同心同德向未来
——政协委员发言摘编

昨日,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本次大会共收到发言材料61篇,其中6名市政协委员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城市高品质道路交通环境构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引进培育人才助推高质量发展等作大会发言,亮观点、献良策、出实招。

树牢绿色理念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黄河郑州段流经5个县(市)区,河道全长160公里。近年来,沿黄流域生态逐步得到修复,在防洪固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和保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河流健康状况还需提升、环境高风险产业较多、滩区面源存在污染、环境监管能力还需加强等问题。”市政协委员赵学庆代表民进郑州市委员会发言,提出要进一步树牢绿色理念,加强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如何搞好规划,系统全面治理?赵学庆建议,要搞好顶层设计,紧密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尽快制定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打通完整产业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制定长远规划、中期计划、短期安排。

“我市要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尽快补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生态环境短板。”赵学庆认为,要积极开展“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相关生态环境政策研究,谋划一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大工程。结合我市黄河流域沿线实际,采取不同措施,实施分类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赵学庆建议,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作为全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处理好黄河与城市、沿黄地区与中心城区的关系,谋划一批与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提升项目。同时,从源头预防,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制定产业准入清单,严把环评审批关,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优化产业布局,倒逼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在黄河流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城市高品质道路交通环境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是城市建设品质的体现和城市的名片。郑州担负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国家战略,更应在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上,打造具有鲜明城市特点的高品质道路交通环境,当好全省、全国的示范、标杆。

市政协委员百金丽代表民建郑州市委员会建议,尽快编制《交通安全管理规划》《郑州市道路交通设施设置技术导则》,根据城市特点、历史沿革和定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道路交通环境。

科技创新是提升城市交通设施品质的动能。百金丽提到,可以应用主动发光标志、基于智能物联网的行人过街预警系统、视觉错视原理的立体感3D横道线等,实施多杆合一,选取金水路、花园路等一环十横十纵道路作为示范,逐步对全市道路进行全面提升。

“我们要在交通设施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中,加快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应用具备动态调整车道功能的可变车道、发布交通信息的‘时空’指路标志、信号系统与道路指示相结合的诱导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交通设施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全数据融合的城市交通智能网联平台等,将人、车、路、环境等信息采集、汇集并反馈于交通活动。支持、鼓励并投入开展交通前沿科技,如无人驾驶、V2X车联网等领域的研究、试验、应用。”百金丽表示,构建城市高品质道路交通环境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需求导向,使道路交通更好地服务于民、服务于高品质城市发展。

防控疫情不放松 筑牢信心促发展

目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政府和企业该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市政协委员张丽代表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提出建议。

“后疫情时代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更需要提升企业家的投资热情与信心,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张丽认为,应全力激发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家信心。

危机也许是另一个机会。张丽建议,企业应正视疫情所带来的经营与工作压力,从危机中发现新的契机,开展企业重建,进行强有力的变革。

张丽认为,处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期,郑州经济恢复形势面临不少挑战。政府、企业、市民应各出其力、各尽其能,形成强大合力。

张丽建议,政府一方面加快政策兑现速度,积极研究疫情之后我国经济的走势与潜力,充分发挥政策对企业的激励作用,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本土企业与引进企业的协同和资源优化整合;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数字化治理为支撑,以城市治理和惠民服务数字化应用为重点,全面建设数字政府,以数字政府引领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提升数字经济时代郑州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企业该如何做?张丽认为,企业应加快数字化模式建设,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培育智能制造、网络诊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无人配送、数字生活等新业态。

推进文旅融合 保护与发展共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市政协委员苗吉寅认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郑州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郑州应充分挖掘文化遗产资源,找到历史文化内涵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契合点,推进文旅融合,带动旅游产业发展;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反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苗吉寅建议成立市级层面的领导协调机制,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对文物遗存、非遗和旅游资源项目进行梳理,建立文化和旅游资源数据库,编制宜游资源项目开发目录;编制全市文旅融合发展战略规划,对接好黄河流域的文旅资源。

“文旅融合,不能再沿袭以门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模式,而要让景点成为吸引客流的资源依托,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下功夫。” 苗吉寅建议,大力发展文旅创意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文旅消费市场;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以旅游线路串联整合同类文化遗产资源。

同时,苗吉寅还认为,应创新融资模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文旅融合及相关创意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依托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平台,充分利用各类传媒载体推广郑州的文旅资源;在具体文旅融合项目的策划包装之初,明确项目收益用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的比例,实现历史文化的永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以人才引领产业 以产业集聚人才

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人才是关键要素。市政协委员魏宁娣建议郑州树立“大人才观”,根据产业发展布局、重大项目筹建和紧缺人才引进的切实需求及分布特征,引进好、培育好人才。

“郑州应以国际化的产业吸引国际化的人才,实现国际产业本地化、本地产业国际化。”魏宁娣建议,充分利用好河南自贸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政策优势,建设以高端制造业、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业态为核心的产业链园区,形成国际化高端科研人才的虹吸效应,以及人才和产业的双向驱动效应。

魏宁娣认为,郑州应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积极发挥其聚才效应,吸引一批豫籍高端人才。同时,参照外地经验,对数字经济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进行分类梳理,制定多层级的人才扶持政策,营造“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

如何办好人才引进涉及的一系列服务问题?魏宁娣建议,以信息化手段,建立“一键式”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人才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将工商、税务、房管、教育、医院等数据打通,使人才“一键”链接所需资源,高效办理服务事项;对“海归”“杰青”等高端人才,制定定制化跟踪服务,打造“高端化、现代化、人性化”的人才服务新模式。同时,植入共享空间、有机交互等创新元素,打造一批科创城、文创城、特色小镇等街区式中小尺度生产生活空间,以年轻、现代、时尚的生产生活空间吸引人才。

弘扬黄河文化 打造“中华母亲河”文化品牌

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和黄河沿岸的重要城市,郑州该如何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市政协委员周玲娣代表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在发言中建议,郑州积极协调联络黄河沿岸城市,做好“中华母亲河”的大文章,将“中华母亲河”打造成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标志性品牌。

如何打造“中华母亲河”文化品牌?周玲娣建议成立“中华母亲河”暨黄河文化旅游带品牌战略城市联盟,联盟以黄河流经的省会城市轮流为理事长城市、以黄河流经的地级城市为会员城市,联盟秘书处设在郑州,定期组织“中华母亲河”主题和与黄河文化旅游带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

在此基础上,她建议设立“中华母亲河”暨黄河文化旅游带品牌战略主题(郑州)论坛,邀请联盟城市来郑举办以“中华母亲河”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举办黄河文化旅游带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评选与全球巡展活动、黄河文化旅游带城市文物精品评选与全国巡展活动;举办“唱黄河戏,吼黄河腔”黄河文化旅游带地方戏精品展演,邀请联盟城市的地方戏精品剧目荟萃郑州进行集中展示。

周玲娣认为,还应建立郑州市黄河文化研究院,围绕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以“中华母亲河”为主题的黄河文化研究、创作;成立郑州市“中华母亲河”黄河文化基金会,重点资助以“中华母亲河”为主题的创作、研究等文化活动;成立郑州市黄河文化艺术创作孵化交流中心,作为我市黄河文化创作研究、成果展示、文化交流的剧场型平台、实验基地和孵化中心。

郑州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赵文静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