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碗羊杂汤
远眺神山祥云开(国画) 向亚平
人间美味青麦仁
麦子熟了(外一首)
临苏轼寒食帖(书法) 蔡宏伟
远去的伐竹时代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远去的伐竹时代

♣ 任 蒙

在一座聚集了许多楚文化珍贵实物的城市博物馆,我对着玻璃柜中那一排从楚墓出土的竹简发痴,久久没有走开。

据说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就出现了竹木简牍,逐渐发展为一种竹编图书,东方文明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是从它开始的。我们这个民族不知有多少传奇般的历程源自那个朦胧的开端,不知有多少辉煌的创造源自那个伟大的文化起点。直到如今,人们常用的学富五车、韦编三绝、罄竹难书以及书简、札记、编辑、史册、删改等许多成语和术语,还明显地烙着竹简时代的印记。

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光里,读书人手里捧着的几乎都是竹简,可今天的人们能够看到几片竹简却是那么新奇、那么陌生。尽管不会有谁捧着烫金硬封的精美印刷品去嘲笑古人的粗糙与落后,可我们是否想象过先人们在剖竹为书之前,为了告别刀耕石刻,为了实现书写而付出过多少代价、承受过多少煎熬。

以竹简替代龟甲,我想是源于某个先人的一次灵感,随后他操起了砍刀。就那么一刀砍下来,劈开了中华文明史的文字通途,古老的华夏大地上从此开始生长诗歌和文章,开始生长思想,使一个伟大的种族有了自己的血脉和灵魂,有了生生不息的精神记忆,从而得以薪火相传。

那位先贤生活在南方,南方多竹,江南很多地方更是遍地修竹。也许是笔直光洁的竹林激发了他的灵感,也许是他已经在篾工扔下的残片或废弃的竹器上作过尝试,那平展、光滑的篾面比较吸墨,很好写字。他是用绘陶的研石和磨杵研着一种天然墨书写的,他太兴奋了,一口气胡乱地写完了一堆长长短短的残片,还意犹未尽。于是,他夺过工匠手中的篾刀向房后的竹林奔去。

这个“发现”似乎来得很突然,但却期待了很久很久。

那次灵感催生的砍伐,没法说清它发生在哪个具体的年代,但在遥远的某个清晨或某个午后,为了文字书写而挥下的第一刀肯定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发生过。那一刀,劈出的是一个延续了十几个世纪的竹简时代。从西周到东晋,从《诗经》到《离骚》,从仲尼作春秋到史家之绝唱,诸子百家,楚辞汉赋,都诞生在竹简时代。文字书写激发了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丰富的语言又为思想的孕育提供了有效工具。2000多年前伴着竹简出现的百家争鸣,至今仍然是中国思想史上再没有重现过的一次高潮。笨重、简陋而粗糙的竹写书籍,却为我们的民族培育了一大批大师级的思想家,树起了千年不熄的精神火炬和光耀日月的文化经典。

那个起点虽很模糊,但却标志着真正文字时代的开始。

庞贝古城壁画中的古罗马女子大约生活在公元一世纪,她手中的读物是写在莎草纸上的。那样的世纪正是我们竹书最发达的阶段,竹简取材广泛,制作简单,使文字教化以不可阻挡之势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走向社会生活。银雀山、天星观、睡虎地等地一次次发现的竹简让世人瞩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孙吴竹简多达17万片,容纳文字大约300多万字,翔实地记录了包括一些具体农户税赋账目在内的大量社会信息,曾经许多次让我为之惊叹。

不过,我们的先祖并没有满足于竹简。甲骨太少,钟鼎铭文在民间几无可能,绢帛用作书写只能像莎草纸一样限于极少数贵族,而简牍也不是最理想的材料,所以西汉时就有人发明了一种麻质纸张,因为造价较高未能普及。就在古罗马那个贵族女性稍后一点,中国东汉的发明家就研制出了造价低廉的造纸术,后来也取代了她手里的莎草纸。

竹简没有什么科技含量,更算不上伟大发明,但在竹书这块文化土壤上诞生了伟大的文明。

古人为我们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神灵,我眼前的这几片竹简不过是一个王侯带进地下的常见之物,与神灵无干,可如今却值得我们深深跪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