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春暖观鱼跃 秋高听鹿鸣(书法) 段海峰
立秋一过秋色浓
抱朴守拙
正能量
《我的二本学生》:勾画当下年轻人的生存与成长
群凫莲陆(国画) 王学俊
记忆中的老面包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记忆中的老面包

♣ 张玉海

小时候,大人们哄孩子的口头语似乎总是“给你买好吃的”,面包就是那个年代“最好吃的”食品之一。

北方农作物以小麦为主,人们多喜食面食。儿时家中最主要的面食就是馒头,面食有多种做法,加红枣花生的年馍、抹了油和葱花的油卷、白面玉米面红薯面叠加色彩丰富营养也丰富的花卷、裹了韭菜粉条长长的“菜蟒”……

物以稀为贵,较为少见的、街上才能买到的烧饼油条。在姊妹们生病时,才可以作为补养之物吃到。

上世纪80年代初,郑州二七商业中心德化街上的刘胡兰副食品店出现了面包:扁圆形、烤制后诱人的暗红色泛着油光,有原味、椰蓉两种口味。这更是做梦都想吃上一回的新鲜物。

父母收入不高,一般不会买。三姐在荥阳上山下乡,有次父亲发了工资,咬咬牙一块钱买了5个椰蓉的面包,骑着二八永久自行车去看她。三姐看到这么好吃的面包,让父亲带回一个给我吃,由于我是家里的老小,大家都宠溺我。

面包一层层盘成个鼓起的圆饼,上面撒了白色椰蓉颗粒,吃到嘴里香甜得仿佛闻到了天涯海角的海风……我每次都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舍不得一次把它吃完,一个巴掌大的面包,生生吃了一个星期。

面包也写作麺包,外文名bread,是一种用五谷磨粉制作并加热而成的食品。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酵母、鸡蛋、油脂、糖、盐等为辅料,加水调制成面团,经过分割、成形、醒发、焙烤、冷却等过程加工而成。分为软欧、法式、花式、中式、美式等风格,口味有甜味、咸味、原味、牛奶味等几种。

传说公元前2600年左右,一个为主人做饼的埃及奴隶,有一天饼还没有烤好就睡着了,炉子也灭了。等奴隶一觉醒来发现,一夜之间生面饼发酵膨大了数倍,忙塞回炉子里烘烤,掩盖睡觉造成的“工作失误”。不料饼烤好后又松又软又甜,做饼的埃及奴隶大喜过望。埃及人继续用酵母菌实验,成了世界上第一代职业面包师。

从历史发展进程和饮食习惯看,以面包为日常主要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的国家,依旧集中在欧美澳洲、中东以及曾被欧洲殖民主义统治过的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早在5000年以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种麦。人们逐渐将小麦加工成各种面食。据《名义考》记载,古代凡以麦面为食皆谓之“饼”。如以火炕,称“炉饼”,即今之“烧饼”;如以水沦,称“汤饼”(或煮饼),即今之切面、面条;蒸而食者,称“蒸饼”(或笼饼),即今之馒头、包子;绳而食者,称“环饼”(或寒具),即今之馓子。

这些古老面食中,烧饼、汤饼等面食都是未经过发酵的,而馒头是中国最著名的发酵食品,被誉为古代中华面食文化的象征,现代人常把它同西方的面包相媲美。做法有异,各有奥妙,叫法不同,馒头、花卷、烧饼、油条、包子、馅饼等均属广义的面包,凝聚着不同地域千百年来劳动者顺天应地、果腹续命的聪明智慧。

二十多年前,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开面包厂的小胡,他父母是福建支援内地建设的职工,有做面包的技术,小胡在郑州大学南门桃源路口开了家厂子,前店后厂,生意十分红火。

一次我去找小胡玩耍,在醒发机前和他父亲聊起面包。醒发机是自制的:黑三角铁焊制的一张多层高低床,内衬6层白铁薄板,四周用双层塑料布围挡严实。他父亲掀开塑料布,里面扑出闷热潮湿的气息,已发酵好待烘烤的白胖面包一排排整齐排列摆放着……他竖起大拇指说,河南的面粉特别筋道,烤成的面包又软又香。

前几年,由于竞争激烈,小胡家的厂子破产不干了——这些年来面包坊如雨后春笋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居民社区,品种多如繁花,质量不断提高,档次频繁升级……面包早已不再是稀罕物,早成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通饭食。

面包在这个城市出现、普及以及平民化的历史,就是这块土地上人民群众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幸福感逐渐增强的一种有力佐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