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金鸡百花 豫见郑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光影记录“平凡中的非凡,非凡中的平凡”
积极拥抱未来 共构大电影市场
关注现实生活 讲好中国故事
业界大咖展望电影前景
动作让影视更精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业界大咖展望电影前景

作为金鸡百花奖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浪潮/产业论坛也备受关注。连日来,来自电影界的大咖们聚会绿城郑州各抒己见,就我国电影的发展以及未来走势展开探讨,对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市场何去何从发表真知灼见,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给予恰当定位。9月25日,在本次《共构大电影市场》的新浪潮/产业论坛中,饶曙光、胡智锋和刘嘉等电影大咖敞开心扉,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

新电影市场与“共同体美学”

随着7月20日中国电影市场按下重启键,中国电影又恢复了令人欣喜的“热闹”局面。这几天,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更是成了大忙人。9月25日,饶曙光第一个亮相,发言题目是新电影市场与“共同体美学”。他用事实和理论基础提出:中国电影的整体利益观、共同利益观和平衡利益观,借助高科技“技术赋能”,放大中国电影自身发展要求“升级换代”的内生动力,构建一个全新的大电影市场,力求通过合作达到和谐,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在谈到国内电影多样化发展问题时,饶曙光认为,电影是一个风险很高的产业,当一种类型的电影卖座时,资本往往扎堆投向这种类型的影片,也造成了同一类型电影一段时期集中涌现的现象。回顾近十年,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已经摆脱了大片依赖症。最近几年电影市场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中小成本的电影、一批中青年导演的电影作品不断赢得市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电影孕育而生。在饶曙光看来,进入2018年后,网络电影也进入调整期,既有主管部门加强了管理等外因,亦有电影发展规律等内因。“野蛮生长是不可持续的,需要进行调整,应该创造更多的、优质的网络电影,同时网络电影创作者也应扎根生活,有情怀、有担当。”饶曙光说道。

在饶曙光看来,传统的金鸡奖的生命力依然旺盛,而如何将它与不断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相结合,就是摆在这项有着近30多年历史的电影奖项所面临的一道时代课题。金鸡奖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应该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电影格局,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树立起一面专业性的旗帜。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有“三思”

当众多电影人为中国电影市场一片叫好时,在《共构大电影市场》论坛会上,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独辟蹊径,认为中国电影产业不可盲目自信,而是要冷静“三思”,他所指的“三思”就是:电影产业问题、艺术生产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

中国电影必须充分吸收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保持对经典的尊重,有效促成传统文化的创新型发展、现代化转化;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样才能从传统、从当下获得灵感,寻找到富有生活质感、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中国故事。

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走向,胡智锋认为:中国电影应该是大国电影,大国应该有大国的气派。要走中国特色的一条道路,也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根据中国的现实条件、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来打造中国特色的电影工业体系,特别是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把中华文化放在里面,这样我们才有文化支撑,才有底气。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电影市场喜人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饱受困扰。世界和中国电影市场同样遭遇重创,给电影业市场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25日,资深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电影产业调查报告》团队首席专家刘嘉对中国电影充满渴望,期待中国电影为这个世界、为我们国家、为我们民族做更大的产业贡献、文化贡献、社会贡献和艺术贡献。

刘嘉认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应该有更大的文化贡献。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十几亿人,中华民族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未来,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撑,需要我们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

观众的热情和电影从业者的坚守,是电影产业不断前进的最大动力。刘嘉表示,电影行业与资本市场正在逐步恢复信心,影院停业之前,市场积累了大量优质影片静候放映市场的“开闸”,只要满足对“好内容”的观影需求,配合政策支持,只要卫生、环保条件予以达标,观众回流的速度将大大提升。

本报记者 刘超峰 王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