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匠人匠心育匠才
把“小剧场” 搬进课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匠人匠心育匠才
郑州教育“十三五”成就巡礼
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
学生在维修实训基地 进行汽车维修检查
学生在实训车间观摩
新密市职教中心学生 在学习电焊知识
学生在京东校园实训中心实践

本报记者 周娟

“十三五”以来,郑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市职业院校结构更加合理,办学水平普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郑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足实际 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月4日,在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实训基地,该校汽车营销专业三年级学生张鑫正进行实操训练,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汽车营销技能提升试点大赛做准备。她告诉记者:“两年多的时间,通过丰富的课程和实训、实践,自己学习了不少知识,也参加过很多比赛,对这次比赛很有信心,对未来的就业和继续深造也充满期待。”

职业教育发展须与区域发展相适应,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牢牢把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条主线,与企业深度联合,坚持“师资共训”“课程共担”“基地共建”,形成紧密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机制。

“学校与宇通客车、华胜奔驰宝马连锁维修、京东等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打造实训基地,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学校校长张凯介绍,就拿与宇通制定的“蓝色精英”培养计划来说,针对学生实施“2+1+3”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实习,一年企业实践,三年高职深造,开拓了一条“校企共担教学的前端培养系统,师带徒岗位实习的中端实践系统和末端知识技能提升系统有机融合”的培育链条,着力打造学生未来发展的上升通道。

目前,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包含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专业和汽车车身修复专业,三大专业互为补充,共享师资、设备和车间,形成一个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专业群。该校学生毕业走向可概括为“4321”模式,40%的学生通过冠名班、订单班直接到企业就业,30%的学生通过“3+2”直通高职高专,20%的学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校深造,10%的学生自主择业。

教育不仅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经济,更要关注人的发展。郑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办学模式改革。自2017年起,郑州市每年确定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与专业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有力促进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开辟产教融合新途径,2019年,先后三批确定20个学校参与51个“1+X”证书制度试点,同时,以赛促教,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的大赛局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推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郑州,中等职业教育极大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为高中阶段教育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成长成才的空间和通道,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能发挥自身禀赋和潜能的合适的成长成才道路。

融会贯通 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李鹏远是新密市职教中心机电专业三年级学生,自二年级开始,他就开启了“理论知识+实训操作”的双重学习模式,白天,他来到学校就业实习基地进行焊接的实操学习,晚上,回到学校学习理论基础知识。

“与企业深度合作,郑州利生科教设备有限公司是学校专门打造的实习基地,在这里,学生可以学习技能知识,了解企业文化,进一步深造的通道也越来越广。”新密市职教中心校长李红军介绍,作为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学校对接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的机电电子、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文化艺术、雕塑工艺等五大类专业群,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方向数达20个。依托“学做合一,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带领学生学习前沿契合市场需求的知识和能力。

五年来,新密市职教中心完成了与京东电子商务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和汽车实训车间引企入校,与海马集团、海尔集团、比亚迪集团、利生科教建立新型校企关系,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企业与学校互相依赖、互相成就,已成为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

近年来,郑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内外兼修”,办学水平更优质,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办学的核心要务,各校积极与企业对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推进“企中校”“校中厂”建设,构建“课堂+车间、作品+产品、工作室+生产线”的“产学商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同时,郑州市职业教育开展了加强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和重点专业建设。目前,建设专业集群29个,省、市级名师技能工作室47个,省级品牌示范专业、特色专业40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30个。

同时,郑州市职业教育搭建多元互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打破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多途径打通学生提升学历层次的渠道。如今,初中毕生可以直接报考中高职(3+2)分段制大专、五年一贯制大专,完成学业后拿到大专文凭。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对口升学、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套读大专、远程教育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实现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

向产业开放、向企业开放、向社会开放,“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的最大亮点,就是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开放。在我市,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同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时代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实现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和增值赋能。

终身学习 社区教育点亮新生活

几乎每天下午,二七区康桥华城社区学校的教室都热闹非凡,社区老人欢聚在一起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既提高了自身修养、陶冶了情操,又增进了邻里感情。”作为“诗文品读社”的志愿者老师,李增艳每天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趣。这里开设了中华文化、家庭教育、心理健康、书法、国际形势、文明礼仪、养生保健、声乐舞蹈、朗诵艺术、葫芦丝等课程,志愿者义务为大家授课,人人做榜样,个个是老师。

2009年起,该社区兴办了“康桥学堂”,组建了由上百位老同志参加的10支社区建设志愿者队伍,提出了“文化兴家园,共修上善之德,共建书香之家,共育龙族传人,把康桥华城社区建成现代都市中精神文化的华美之城”的社区教育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基本上实现了“十个融合”,成为郑州市社区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

“十三五”时期,郑州市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对民生和城市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攀升,影响力日渐广泛,2020年,更把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社区和老年教育办学体系作为督查重点,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目前,郑州社区大学等9所成人社区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管城回族区、新密市、登封市社区学院成功创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县(区)级社区学院,二七区福华街街道铁道家园社区学校等3所社区学校成功创建示范性乡镇(街道)社区学校;郑州社区大学被评为首批河南省示范性市级老年大学;荥阳市、新密市、登封市社区学院被评为首批河南省示范性县(区)级老年学院;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康桥华城社区学校等5所社区学校被评为首批河南省示范性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全市共有10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乡镇),6个全国农村优秀学习型乡镇,12个全国百姓学习之星,10个国家级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发展社区教育,满足了人们求知、求技、求美、求乐、求健康的需求,提高了居民的整体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郑州市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凝神聚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紧紧围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活动载体,突出品牌特色,营造了全民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学在郑州”的品牌逐渐形成,谱写了郑州“美好教育”的新篇章。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