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竞昳 赵柳影 肖雅文 1月18日上午,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亮相。《纲要(草案)》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河南,并围绕这一远景目标,从创新发展、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等方面绘就河南“十四五”发展蓝图。 “十三五”收官 1亿河南人交出亮眼成绩单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河南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 关键词:综合实力 全省生产总值先后迈上4万亿元、5万亿元两个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 财政总收入超过6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1万亿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7万亿元、6万亿元。 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2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接近50%。 电力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28%。 市场主体达到781万户。 关键词:开放创新 省属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完成剥离,“僵尸企业”依法顺利处置,郑煤机改革经验全国推广。 米字形高铁网基本建成,郑徐、郑阜、商合杭、郑太、郑万河南段等高铁开通运营,郑州机场三期北货运区开工建设,郑州地铁进入网络化运营时代,高速公路总里程达7100公里。 郑州机场客货运吞吐量跃居中部地区“双第一”。 中欧班列(郑州)辐射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 进出口总值累计2.78万亿元,居中部地区首位。 实际吸收外资901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7万亿元。 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72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居中部首位。 关键词:民生福祉 财政民生支出累计3.5万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稳定在76%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687.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2.7万人。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 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130万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住有所居。 “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达到10个。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6所高职学校入围国家“双高计划”,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基本消除。 所有县市均有1所公立医院达到二级甲等,集中带量采购的药品和耗材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0%。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2035年 目标确定 四个强省 一个高地 一个家园 建成 经济强省: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文化强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黄河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生态强省: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在黄河流域率先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开放强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贸易和投资实现高水平自由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地位基本确立。 中西部创新高地: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建成人才强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幸福美好家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平安河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法治河南基本建成;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建成教育强省和健康中原,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开局 新征程号角吹响 全国新增长极培育实现更大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再迈上两个新的大台阶、年均增长6%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 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更大跃升。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走在中西部前列。 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更大作为。内需潜力充分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左右,营商环境显著优化,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流通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软实力实现更大提高。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广泛弘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达到更高水平。 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实现更大进展。生态强省加快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保护修复走在黄河流域前列,森林河南基本建成。 民生福祉实现更大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法治河南、平安河南建设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基层治理走在全国前列,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基本形成,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宏伟蓝图这样“落地开花” 新目标是任务书,也是动员令,如何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纲要(草案)》划定了重点任务。 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 推动郑洛新自创区提质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建设郑开科创走廊、打造百里创新创业长廊,构建支撑全省、服务全国的创新策源地。培育100家创新龙头企业,争取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万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让河南成为创新创造的热土。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提升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轻纺6个战略支柱制造业,发展壮大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3个现代服务业以及数字经济,形成10个万亿级产业。构建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5G等产业链,形成10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企业加能提效,形成60家以上国内一流的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 培育数字生活标杆城市 全面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建设,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加快以省辖市为主体的“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建设,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生活新服务标杆城市,让千家万户享有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加快消费扩容提质,发展夜经济、假日经济和旅游经济,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和特色消费中心。培育形成20个左右全国供应链领先企业和2~3个现代供应链体系全国领先城市,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配送中心。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升郑州航空港支撑服务双循环功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立足打造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工程,选育各类农业新品种1000个以上,创建10个左右国家级、10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8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增强郑州龙头带动作用 增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提升参与全球竞争和集聚高端资源功能,推进郑开同城化发展率先突破,建设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形成支撑带动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通信更畅通 出行更便捷 实施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和新型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实现城市家庭千兆宽带、农村家庭百兆光纤和乡镇以上5G网络全覆盖。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实施现代化机场群建设、铁路网拓展、公路网提质、内河水运畅通、枢纽场站提升工程,“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全面形成。 天更蓝 水更碧 土更净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完善“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加快建设森林河南,增强山地生态屏障功能,构筑生态廊道网络,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强化大气污染精准防治,深化水污染综合治理,保障土壤环境安全,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乡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劣Ⅴ类水体和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蓝天、碧水、净土。建设30个生态环境友好型静脉产业园,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营商环境迈进“全国一流” 高水平建设开放通道枢纽,以“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全面推动“四路”联动互促、融合并进,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汇流涌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深入实施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攻坚行动,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推动营商环境核心指标进入全国一流行列,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我省的新标识、区域竞争的新优势。 教育医疗养老服务再提升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3.5%,力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左右。构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医学中心、省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疗中心四级联动发展格局,实现市级公立“四所医院”和县级公立“三所医院”,以及省级以上卫生城市、县城全覆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欠发达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建立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扶持,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超过500万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