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
新春纳福
春节的果子
语言的重量
连 载
夏河集市(油画) 钟国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春节的果子

♣ 贾简静

在故乡豫东,果子是春节串亲戚必备的礼物,还是一种非常神秘的食物:里面是甜甜的糖汁儿,外面用一层薄薄的面皮儿包裹了,撒上一层芝麻粒。咬上一口,糖汁从果子里面流了出来,口腔里立即充溢着甜蜜的滋味。细细咀嚼,芝麻粒香味儿加上果子的甜味,那才叫香甜可口呢!

长大后才知道,那个时候吃的果子叫梅豆角,是果子系列中的一种。其他的还有蜜三刀、小金果、一口酥、进口香、芋头酥之分。当然,名字不同,形状也不同。不过,总之味道是甜,做法上大抵是把糖汁包裹在里面。想来,果子的“果”乃是“裹”的谐音,甜蜜被包裹之意。诸如煎饼里面裹着油条叫煎饼果子,也应该是这个意思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果子就有了诗情画意:随着新年的到来,把甜蜜包裹起来送到亲戚家,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或许,这才是果子在豫东长盛不衰的原因!

包裹果子的纸是黄色的,被故乡人俗称为马粪纸。厚厚的,硬挺挺的,非常粗糙,一张张地码放在果子摊的案板上。按照顾客的要求,摊主麻利地用杆秤称起一斤斤的果子倒在纸张上。随后把果子和纸张同时拿起,左叠右折,眨眼工夫就变成了漂亮的果子盒。然后,扯一根细细的纸绳子上下左右地缠上几下,系好扣儿,一盒漂亮的果子就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个时候,果子摊前会围拢了很多的人,摊主麻利地捆扎果子动作,如变戏法般魔幻,往往会赢得人们的喝彩声。后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马粪纸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审美要求,就出现了很多印刷成型的果盒子,五颜六色非常美观,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不过,再也看不到果子摊主捆扎果子时的精彩表演,更听不到那热闹的喝彩声了!

串亲戚送果子,亲戚返回果子,都是有规矩可循的。闺女春节回娘家拜年,最少也要备上4斤果子,可以装满一礼篮子。所以,家里生了闺女的,会说生了个“果篮子”,意思是待闺女长大后嫁人了父母有果子吃。除了闺女回娘家拜年要备果子,去其他亲戚家也要备果子。比如,母亲带我们去姨妈家拜年时,要备上两斤果子。不过,去姥姥家带去的4斤果子,姥姥会留下两斤,另外两斤留在礼篮子里返回来;去姨妈家备下的两斤果子,在我们回家时总会原封不动地返回来。童年时不懂得大人其中的礼节,每次看到两斤果子原封不动地从姨妈家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心里有白吃了一顿、占尽天下便宜的感觉!

为了招待我和弟弟,姥姥会准备很多好吃的东西。不过,对我吸引力最大的还是礼篮子中的果子。要知道,当父亲从果子行里买来果子,我就开始馋涎欲滴了!去姥姥家拜年的时候,父亲骑着人力三轮车,母亲坐在前面陪爸爸扯东拉西的说话儿。这个时候,机会就来了,坐在车厢里的我,会约上弟弟,偷偷地抠烂果子盒,把果子从里面拿出来放进嘴里咀嚼。这种偷吃嘴的事儿往往是快到姥姥家时被发现,母亲气得扬起巴掌要打人,父亲则是把烂果子盒收拾一下,焕然一新。因为这个原因,小时候的我非常佩服父亲的“作弊”行为:不仅解决了果子盒被抠烂的问题,还省去了我和弟弟挨母亲的打!

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知道了闺女是父母“果篮子”的故事。当时就有个想法,待我嫁了人,一定年年给父母买果子吃。没想到,随着日子越来越好,果子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特别是离开豫东到郑州工作以来,因为风俗习惯和豫东大有不同,街面上也见不到卖果子的。并且,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果子并非老年人最好的食物。为此,春节到父母家拜年的时候,就用天南地北的时令水果代替了。不过,每每想到做闺女的没能给父母送去“果篮子”,还是有那么一点遗憾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