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黎族风情(国画) 蔡卫星
春天是一次重启
跟着父亲去打鱼
春望八首
看山图(国画) 赵规划
《与距离斗争》:勾勒古代世界史重大问题
呈现另一个郑州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呈现另一个郑州

♣ 龚立新

郑州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给世人的印象也是越来越现代。但我们知道,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命脉。河南郑州,有着3600年的荣耀和辉煌。

张广智先生的散文集《郑州·郑州》,书写的是郑州的山川、历史、人物,内容丰富、编排有序,文字则追求简洁、明快、准确的风格。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写的是郑州的地理风貌,既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又包括人文地理内蕴;第二卷写的是郑州的文化古迹,颇多胜景;第三卷则写的是出生于郑州或在郑州留下重要活动轨迹的历史名人,璀璨夺目。每卷分为若干条目,字数大体相当,有辞书的意味,读者不妨将之视为一部郑州历史文化手册来读。

作为一部手册来说,《郑州·郑州》确实是精制佳构,其特点有三:一曰全,书中条目涵盖全面,对郑州地理风貌、文化古迹、历史人物的呈现比较完备,尤其注意介绍“打虎亭汉墓”“后周皇陵”“郑州清真寺”等不大为人熟悉的历史遗迹,丰富人们的文化认知,每个条目的介绍则包含具体的时间空间、文化特征、后世影响等丰富内容,可谓一册在手,观览无遗;二曰新,书中的一些条目系依据新的历史考古和学术发现而写,也融入了作者的文化思考,比如“丝路郑州”“运河郑州”“长城郑州”等,介绍了之前鲜为人知的郑州文化遗存,通过富有创新性的阐释增强了郑州在中国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显示了作者视野的宏阔和思考的深入;三曰准,即叙述得准确可靠,作者的叙述都建基于严肃的历史考古和学术考证之上,文字简明清要,善于节制,完全没有坊间地方文化读物常见的一味“踵事增华”、不惜曲学浮夸之弊,比如关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李颀的叙述,就将籍贯、出生地、墓葬地及在郑州活动轨迹交代得清清楚楚,不虚美,不争誉,洵为难得。

《郑州·郑州》可作为一本郑州文化手册来读,但其意义显然并不止于此。作者写此书,除了与郑州的“熟人聊天”、为外地的朋友“介绍点儿有关郑州的情况”“尽尽东道之谊”之外,还有深远的文化关怀在内。这种关怀,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在郑州生活了四十年,将郑州视为第二故乡,有一种乡邦之恋渐趋生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者热爱文化,多年分管文化建设工作,亲手推动实施了一批文化建设项目,有一种使命感不曾减退。这些我们不难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比如作者写“天地之中”,介绍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申说道:“中原文化之所以能率先走上文明的大道,这和她特殊的优越地理环境有关,也和她包纳和融的特质有关。”今日河南之建设,亦当如此。比如作者写“三渎之会”,文末说:“天下四渎,竟有三渎交汇于郑州,这恐怕是少有的。历来人因水而聚,城因水而兴,郑州焉得不兴乎!”

长期以来,郑州被理解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就百年来郑州的城市演变而言,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火车”这一现代性事物引领了郑州现代性城市特征的生长,但也限制缩减了人们对郑州这一城市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想象。相信很多读者读了《郑州·郑州》之后,会同我一样,感慨原来郑州还有这么一副面孔。因此,《郑州·郑州》对另外一个郑州的呈现,殊为可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