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幼小衔接 这样更科学
使命在肩勇担当
创新施教践于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忌抢跑 重习惯 勿焦虑
幼小衔接 这样更科学
郑东新区实验幼儿园幼儿快乐运动
商城幼儿园大班孩子走进小学体验课堂学习(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 杨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要求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设学前班,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

不少幼儿园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的出台无异于一场及时雨,不仅明确了“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指导思想,更清晰地规定了小学、幼儿园、家庭等多方的责任,提出了共同参与、有效衔接的要求,也将有效缓解目前社会上各类“幼小衔接班”鱼龙混杂的状况。

学前“抢跑”危害大

“幼儿园大班最后一个学期,准备转到课外衔接班去,孩子马上要上一年级了,不提前适应一下,害怕跟不上。”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家长对幼升小充满了焦虑,受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因素影响,往往选择提前“抢跑”,社会上一些良莠不齐的幼小衔接班也应运而生。

“作为一名资深幼教工作者,多年来,我目睹了不少家长期望通过‘抢跑’来实现望子成龙的心愿。但‘拔苗助长’往往事与愿违。”管城回族区商城幼儿园园长李晓静告诉记者,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至少有“三弊”。一弊是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学前儿童正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期,长时间注意力集中、提前握笔书写等小学化学习方式可能会导致颈椎变形、近视等。二弊是不利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青少年学习阶段是一个较长的发展性过程,幼儿提前掌握部分学科知识,在小学阶段初期容易引发一种错觉,认为学习内容浅显易懂,从而减弱自身对知识的渴求探索,不利于勤奋、刻苦、善思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一旦接触到之前没有学习过的新内容,学习压力陡然增加,也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出现消极厌学思想。三弊是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学前阶段是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以游戏和生活为主要形式的学习阶段。过早让孩子学习单一、枯燥的知识性内容,或者采用“填鸭式”的学习方式,扼杀了孩子玩的天性,削减了孩子童年的快乐。

李晓静认为,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教工作的全过程。“目前,大多数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从小班开始就按部就班地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教工作,从幼儿的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学习品质、社会性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尤其是到了大班,更是会把幼小衔接工作作为重点。”

据介绍,在商城幼儿园的大班阶段,一方面,在一日活动安排上有所改变,例如,集体教学活动时间逐步增加到35分钟,增加前阅读、前书写内容,增强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对幼儿的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加大对幼儿自我管理的重视,强调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幼儿勇敢乐观的意志品质,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此外,还会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通过参观小学、毕业生来园“大带小”、小学校长来给家长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和家长对未来学习生活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学习的过程就像一场马拉松,这样看来,起点处的抢跑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愿所有的家长能真正地爱孩子、懂孩子,愿意为孩子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耐心陪伴静待花开。”李晓静说。

习惯养成不可少

在郑东新区实验幼儿园园长马灵君看来,《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指明了方向。对孩子而言,就是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幼儿园的教育就应该是启蒙式的。3~6岁的孩子思维发展处于形象表征思维阶段,孩子是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感知世界的,如果过早进行机械化的训练,就会打压孩子学习的兴趣,失去旺盛的求知欲望。”

“幼小衔接,应当零知识,但零知识不等于零准备。”马灵君告诉记者,在国家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所以在幼儿园阶段,幼小衔接的关键就是遵循教育的自然规律,关注幼儿良好习惯、各种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培养。

在郑东新区实验幼儿园,从孩子入园的第一天就已开始为升入小学做准备。在孩子们一日生活中,重点关注四大好习惯、七种关键能力和十三种学习品质的培养,以“大主题引领、小主题落实”为方式,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亲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五种路径予以实施,助力幼儿获得真成长,帮助孩子顺利、平稳度过这一时期。

马灵君建议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过于焦虑。因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虽然是其成长历程中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变,但是并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它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因此,只要把孩子的习惯、能力、学习品质培养好,那么孩子进入小学后,上课时就会很专心,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自然就能很好地掌握。

“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是大家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目的是什么?相信所有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将来幸福,而幸福的指标绝对不是单纯的好成绩。”马灵君呼吁家长们不要只看到成绩,只看到目标,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尽可能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信任、理解、包容、支持和爱的环境中,这样的孩子才能拥有幸福的能力。此外,也要懂得放手、支持、欣赏孩子。只要是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就放手让孩子来做,家长越早放手,孩子成长得越快。“当我们不断地唤醒、激励孩子,充分激发他的学习热忱,挖掘他的学习潜力,他就会有满满的内驱力,在成长中越来越优秀。”

循序渐进来适应

孩子直接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能很快适应吗?从来没有写过汉字,也没学过算术,能跟得上老师课堂上的进度吗?面对幼儿家长们最担心的问题,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小学。

不少小学一线教师认为,“零基础”上小学的孩子和家长丝毫不用担心。因为一年级刚开始的知识量并不大,课时足够孩子们掌握,老师也不会对孩子统一要求或者进行横向比较。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适应,这些孩子都能赶上来,那些在前期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很快就能在班里脱颖而出。反倒是不少“有基础”的孩子,经常出现各种问题,或是拼音发音不标准,或是握笔姿势不正确,或是算理不清,老师纠正孩子们的习惯要比教授新知识难得多。“其实,我们更希望孩子是‘一张白纸’,相比‘小学化’的幼小衔接,孩子更需要的是‘好习惯’的幼小衔接。家长首先要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至于学习知识,还是放到小学阶段比较好。”一些经验丰富的小学教师表示。

据了解,我市大多数小学都专门开设了幼小衔接和入学适应教育的相关课程,也会在开学前后对新生的知识基础进行调查了解,以便于在后期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在我看来,幼小衔接,是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幼儿园和社会合力来做好的一项工作。”据二七区建新街小学校长肖泳介绍,为了激发幼儿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循序渐进地引领他们逐步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建新街小学专门开设了具有行知教育特色的“幼小衔接”课程、入学起航系列课程、“新家长”心理课程等一系列课程,平时也会通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渗透。每年的五月份左右,学校还会联合附近的幼儿园,引领适龄幼儿走进行知校园聆听“四颗糖”的教育故事,认识行知建新的吉祥物“新新”,了解“新新”生态园里的石榴树、兔子等各种动植物,感受行知校园环境;邀请幼儿走进电子阅览室零距离感受“云阅读”,来到创客基地,在少先队员的带领下进行简单的定格动画制作,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行知课堂,开展生动的绘本新阅读和形象的识字训练,体验小学课堂学习过程与氛围……

“孩子的成长必然要经历许多适应过程。在孩子接受幼小衔接挑战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来自周围成人的鼓励与支持。”采访中,不少教师呼吁家长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切忌让自己焦虑的情绪影响孩子,一定要信任孩子,以十足的耐心陪伴孩子,培养孩子对全新学习生活的向往,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配合学校、老师,共同培育全面发展的孩子。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