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燕英超 传统麦收不仅是一个紧张繁忙的季节,它还是一种收获仪式,更是一项农耕文化。仅麦收使用的专项农具就有:木掀、桑杈、扫帚、木掠耙、竹耙子、石磙、椤框、捞耙、镰刀、扁担、捆绳等达十多种。正是“杈耙扫帚牛笼头,样样农具都得有”。割麦、运麦、晒场、打场、扬场等是必不可少工序,整个麦收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直到颗粒归仓才算麦罢。 现在的麦收完全实现了机械化,在麦地里就可以收割脱粒,整个麦收三五天就结束了。效率是高了,但也像解数学题一样直接给出了答案,少了步骤和过程。其实这个步骤和过程才是渗透着丰富的麦收文化在其中的。 机械收麦须待麦子熟透,传统麦收则是在麦子九成熟时开镰。九成熟的麦秆和麦粒都还有一定的水分,这时开镰收割,不焦脆、不扎手便于收割,还便于打捆运输麦穗麦粒不易脱落。九成熟的麦子进场后要垛起来捂一捂,庄家人的说法叫“上面儿”,就是让麦粒的水分慢慢散发掉,使麦粒更饱满,这样比“一刺啦”干透的麦子品质要好些。所以麦场打垛也是麦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接下来就是摊场、晒场、打场、起场、扬场等过程了。打一场麦需要一整天时间,一大早把麦垛扒开摊在场上暴晒。晒场时还要不断地用桑杈翻动麦子,以便把麦子晒得干透,这样一直晒到正午。此时气温炎热,麦子焦干,人们抓紧吃了午饭,顶着火热的太阳开始了打场。 农谚说:“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农历五月麦收时节,天气恰是干热少雨之时,十分有利于整个麦收。当然,下不下雨属于自然现象,时常难以预料。有时,长天无云,正待打场进入关键阶段,忽然,一阵凉风吹来,顷刻阴云密布,大雨来临,人们慌乱无措。 打场是整个麦收的重头戏,人们在打麦场上的一举一动都十分的郑重,整个打场过程中,不能说一些不吉利的话,否则会遭到年长者的斥责。打场时,根据麦场大小麦子多少,确定套几盘石磙。大集体时期,场大麦多 ,要套三至五盘石磙。分田到户后,场都比较小了,一般只套一盘磙。套磙是用箩筐套在大约二百公斤重的石磙上,大都是用两头牛拉着石磙碾压麦子。也有一头牛配一头驴的,叫作牛驴一具。牛的速度慢,套在里圈,驴的速度快,把驴放在外圈,跑起来快慢结合,和谐默契。人们常说,蠢驴,其实驴是很机灵很狡黠的牲畜。打场时天气炎热,每当走到场边,驴子就拖着石磙裹挟着老牛往树荫下拉,有时放磙人都拉不住,只有鞭子加呵斥才能把它们驱赶到正道。 打场中有一项看似轻松却很重要的工作叫放磙,就是要有一个人拉着长长的撇绳,让牲口拉着石磙在控制的范围转圈,这个放磙的人就像行船时的掌舵人。对牲口的牵引直接影响到每一圈碾压的位置,关系到每一穗麦子是否都能碾压到。 当麦子被均匀地碾压过两遍后,用桑杈把麦子挑翻过来再碾压,这就叫翻场。其要求是:桑杈操底把麦秆挑起来,轻轻抖动,使麦粒落下,然后把麦秆翻过来。翻完后再碾压,直到把麦秆碾碎为止。 起场是一项很复杂的环节。首先把麦秸挑成垄,再把一垄一垄的麦秸挑成堆,用桑杈把一堆一堆麦秸运到场外,然后用专用工具掠耙把麦场上散乱的少部分麦秸掠走,剩下的就是麦糠和麦粒了。这时是打麦人的心情最欣喜的时候,伸手抓一把和着糠的麦子,看着即将到手的果实,那种喜悦和满足感把麦收的辛劳一扫而空。至此,打场的第一阶段结束,打麦人要略事休息,坐在树荫下喝点茶水,吃点零食,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这是农村丰收的时节,也是农民最幸福的时刻了。 现在传统的麦收方式已经完全丢失了,如果不有意把他保留下来,年长日久可能就无法说得清了,就好比我们现在无法知晓古人是如何生产生活一样,令人遗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