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教育,是爱的循环
最美,是你们的笑脸
“师情师语”等您来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我市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十二年一体化设计初步形成
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学子享受丰收的喜悦
郑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学生收获的大蒜将会出现在学校午餐餐桌上

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关键环节和保障机制。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

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针对劳动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专业指导。

郑州市教育大会上提出,“美好生活从美好教育开始,家庭幸福从孩子健康成长开始”。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价值,既是丰实“美好教育”的题中之义,又是促进“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2021年,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关键节点,劳动教育,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使命,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

要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使顶层设计有力、有效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建构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是关键。近两年来,郑州市立足“尊重规律、把握时代、发挥创造”基本前提,深入实践、反复打磨,初步形成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十二年(小学至高中)一体化的整体设计。

一条红线穿到底 各个学段写春秋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成长中未成熟的主体,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影响劳动教育内容设置科学性、进阶型的主要因素。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全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要求,关于各学段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重在主线贯穿、各有侧重。

劳动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在“一条红线”贯穿前提下,各学段间又各有不同,进阶有序。其中,小学重在培养劳动习惯,实现生活自理;初中重在提升劳动能力,实现生活自主;高中重在强化职业意识,实现生活自立。

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各个学段在内容设置上既要考虑到与下一学段的衔接,又要守好各自的边界,做到既有梯度,又有区分度。在落实《纲要》中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对各学段要求的基础上,小学低段因地制宜地融入了少量服务性劳动;小学中高段开始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技术提高劳动效率、改善生活品质;初中进一步深化劳动体验,劳动中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升,并使学生能够用技术解决社区、家乡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高中则结合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专题化劳动教育,增加培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情怀的内容。

此外,“新时代劳动教育具备生产性、创造性、文化性等多样化特征,因此,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要将延续经典内容、改造传统内容和引入新技术内容相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完成历史与时代、地区与国家、现实与理想的辩证统一。基于此,我市设置了贯穿十二年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十大主题:农耕;二十四节气;非遗项目;工匠精神;志愿者;职业体验;饮食;摄影;垃圾分类;毕业季。

这十大主题在每个学段都会以或单元或项目形式呈现,在课程内容上层层递进。如农耕主题中,小学阶段主要认识农耕工具的使用,初步体验农作物的种植,知道农作物养护的基本方法;初中则要参与完整的种植过程,知道河南主要农产品的耕种要点,从而感受到粮食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高中则要了解现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感受农业生产新样态和新业态。

寻找“学科熔点”

带动“五育融合”

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想要发挥其综合育人价值,就要做到课程内容与德智体美各育之间的学科融合。以“五育融合”之眼看劳动教育,一方面是在学科间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另一方面,是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融入学科,寻找劳动教育与各学科间的“熔点”。

内容设定上,充分考虑国家课程体系下各学科的具体推进情况,并将其中可以延伸为“劳动育人点”的部分提取出来,通过进一步的教材解读,形成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科+劳动教育”素材库。

学科熔点,呈现在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编排上,即在大致相同的时间节点上,劳动教育和学科围绕相同话题展开,互相补充、互相巩固、相辅相成。

机制运行上,教研体系可以打破“唯劳动研劳动”的局限,在各学科的教研中渗透劳动教育,同时,在劳动教育教研中渗透学科教育;在评价主体上,更可以由全校各部门教职工协同参与,进一步盘活劳动教育和学科之间、五育之间的融合机制。

大单元设计

打开劳动教育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实践活动,劳动不但具有手段的意义,还具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意义,人通过劳动获得自身所需的同时也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现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海德格尔使用“操劳”一词论述日常劳动,认为劳动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人与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间“使用交往的巡视”,而静静的“瞠目凝视”并不可靠。这种“在操劳活动中照面”的劳动观启示劳动教育拥有“实践品格”,要在“做中学”,即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用遇到的问题引发“做”,强调用“活动”思维看待每个劳动单元和项目。落实这样的课程实施理念,要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解构、融入、重置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以“问题”“挑战”“任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十二年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在各学段统一采用了从模块到单元再到项目的整体设计思路。

模块的设定应是对《纲要》的落实。《纲要》当中对于各学段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劳动教育内容有明确的学段要求,涉及校园、家庭和社会多个场域。单元则在模块之下,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任务展开,每个单元在开篇即提出主任务、明确大问题、设置大情境,而这些任务、问题、情境都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境遇和具体实际中产生。项目则作为单元之下的子内容,用以支撑整个单元题目,代表了达成本单元劳动教育目标的基本方法路径和主要思维模式。

当每学期劳动教育必修课内容明晰后,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周都与劳动课紧密结合,而不是“各自为营”。其中,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是对劳动课内容的延伸、体验的丰富、能力的提升和价值理解的深化,以呼应劳动课的“劳动作业包”形式呈现;劳动周则是对前一阶段劳动课内容的回应、巩固和补充,呼应了学生劳动课和课外校外劳动实践的“大劳动”,主要呈现为劳动场域大(真实劳动现场)、劳动强度大(出力流汗)、劳动主体大(集体劳动)。

总的来说,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来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和提升劳动能力,最终形成“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更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使人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的价值体认。基于大单元设计的“生活、情境、问题、任务、挑战、探索”是劳动教育实践品格的来途和前路。

评价

不仅仅是“彼岸”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作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劳动教育目标达成、引导劳动教育实施方向、保障劳动教育实际效果、激励劳动教育实践创造有重要意义。看似是劳动教育“收尾”环节,但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中渗透的价值理念、素养追求应能够全员、全程、全方位融入劳动教育,而非仅仅成为最终分析数据、图表的“孤岛”或“彼岸”。因此,我市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十二年一体化立体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维度与《纲要》中提出的劳动教育目标维度保持一致,即包含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在每个一级维度下又包含更具体的二级维度,并根据小学到高中不同的学段特点,形成各个学段在不同维度中的分级标准。

评价结构上,小学到高中每个项目中要有及时评价,每个单元中有阶段评价,每个学期有综合评价的连续性评价结构。评价贯穿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劳动素养的发展也渗透课程推进的始终,这就使得老师能够随时评估学生的劳动水平、解答困惑,并根据所得信息及时调整策略和任务。

《纲要》中指出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这体现了劳动教育评价是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统一,是劳动素养发展与整体素养发展的统一。通过检测、诊断、甄别、预测、导向等多种功能,关注学生劳动活动中经验的积累、方法的融合、原理的运用、设计的创新、情感的迁移、价值的体悟等,主要方式有作品展评、劳动日记、劳动任务清单、劳动成长档案袋、劳动素养评价手册等。

评价的主体可以根据场域的不同,纳入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形成以学生自评为主,同伴间互评、教师和家长都可以参评的协同评价机制。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学科的老师,包括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能加入到评价的主体中。

劳动教育承载中国梦,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是劳动教育实施的根系工程,十二年一体化的整体设计化“零敲碎打”为“系统连贯”,让土壤更加紧实,让根茎更加强健。相信,坚持好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教育实效、创新体制机制的基本原则,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就能够被规划好、建设好、落实好,更能通过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看到学生成长的开花结果。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 姬文广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