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回望百年征程 凝聚奋进力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回望百年征程 凝聚奋进力量
省会社科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召开

编者按

6月18日上午,由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社科联、中共郑州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的省会社科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郑州市委党校召开,来自省社科院、省委党校、郑州大学等省会社科界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围绕“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这一主题,深入研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宝贵经验。

与会专家分别从“ 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历史的必然”“正确认识百年党史要把握‘八个明确’”“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百年实践”“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回望百年党史、启航新的征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二七精神’的科学内涵”等角度,全方位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现将部分专家的发言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百年实践

王承哲(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跳出历史发展的细枝末节,从更高的历史层面俯瞰农民问题、农村工作,我们才能对农民问题有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更本质的认识和了解;只有真正理解、把握了中国的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始终占据着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民问题也始终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条主线。

通过大历史观视野下对党解决农民问题百年实践的梳理,我们可以厘清其中蕴含的内在逻辑,获取百年实践给我们的启示,即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保障农民权益。展望未来,党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深化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农民持续增收的制度环境,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农民问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坚持党对农民工作的领导是解决好农民问题的首要前提,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解决好农民问题的重要基础,坚持群众路线是解决好农民问题的根本原则,保障农民物质利益是解决好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国共产党战胜风险挑战的宝贵经验

赵士红(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专职校委、教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面对风险挑战能够做到处变不惊,有效应对,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我们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挑战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形势越复杂、挑战越严峻,就越需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更需要发挥党的主心骨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战胜风险挑战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党从产生之日起,就自觉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忧患意识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精神基因。正是由于强烈的忧患意识才使我们党在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风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人类社会充满了矛盾,有矛盾就必然有斗争。风险挑战都是特别棘手复杂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没有斗争的精神是不可能的。现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正处在关键阶段,面对风险挑战,我们必须高扬勇于斗争的精神,迎难而上,有效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正确认识百年党史要把握“八个明确”

赵增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党的百年历史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正确认识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一是要明确树立正确党史观,以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二是要明确党的百年历史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三是要明确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即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四是要明确党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即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初心使命史”“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我革命史”“伟大精神史”。五是要明确党百年历史的历史脉络和历史线索,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这四个关键词构成了党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百年辉煌历史。六是要明确党百年历史完成和推进的四件大事:即四个时期完成了救国、兴国、富国大业,推进着强国大业,这四件大事成就并彰显了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所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七是要明确党百年奋斗、创造、积累取得的根本成就,即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是要明确一条贯穿党百年历史的鲜明红线,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惊天动地,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始终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饶明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完成我党伟大使命的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性政治制度安排,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又能够找到各种政治力量的最大公约数;它能够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它能够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治理效能高;能够真正选贤任能,把经验丰富、德才兼备的干部源源不断地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发展,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已被7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所证明,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也为那些既希望发展民主、又不愿意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杨静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不断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自身建设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军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守正与创新并举,引领我军在强军道路上不断探索,开创了强军兴军新局面。

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将其作为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坚持政治建军,确保部队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指明了方向。一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深入推进练兵备战。二是大变革大重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的伟大号召,开启了我军历史上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使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三是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新时代强调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从坚持全国一盘棋、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战略规划、突出重点领域等方面实现军民深度融合。

回望百年党史 启航新的征程

周书焕(河南工程学院教授)

百年道路,初心如磐。“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穿越时空,贯穿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史。

百年征程,成就辉煌。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我们党从在贫穷破碎的乱世中挺立而出,到引领14亿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从建党时的50多人到拥有9100多万党员(截至2019年12月31日);100年奋斗、70多年执政、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奇迹”是最鲜明的标志。

百年薪火,接续奋斗。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在鉴往知来奋力前行中,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掌舵“中国号”巨轮涉深水、过暗礁、闯险滩,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稳步前进。

回望以往的奋斗路,展望前方的奋进路,从救亡图存到复兴圆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一往无前,接续奋斗。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吕 村(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宣传部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辉煌的100年党史、72年新中国史。从建党伟业的时代呼唤到革命建国,从履行初心使命的革命建国,再到建国执政的发展奇迹。从一大到七大,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八大到十八大中华民族富了起来;十九大指引中国强起来。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不可割断。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已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让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创造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杜志强(郑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从此,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面对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和内忧外患,各阶层志士仁人先后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这一系列救中国的方案都化为泡影,没能找到救世良方。亿万人民仍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谁才能带领中国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理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把它作为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样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2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斗争中求索的必然产物。

“二七精神”的科学内涵

刘长发(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党建部主任、教授)

千里同轨、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1923年2月4日,郑州从上午9时起,江岸从上午10时起,长辛店从上午11时起,几个小时之内全路近3000里的3万多工人一致罢工,至中午13时全路客车货车一律停止,京汉动脉被切断了。全路工人同仇敌忾,秩序严整,他们坚决执行“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决不上工”的纪律,一致表示“一切行动,完全听总工会命令”。

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是什么力量让二七英雄们赤胆忠诚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那就是在他们心中蕴藏着的两个字——“信仰”。他们把生命交给自己认定的事业,永不言苦,永不言败,永不言弃!正是对信仰的无比坚定,从中迸发出有如熔岩一般奔腾的伟大力量,支撑着二七英雄们在革命道路上英勇奋进,义无反顾。

顽强拼搏、勇为前锋的斗争精神。共产党人林祥谦、施洋等革命先辈,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真不愧为一个“打头阵的急先锋”。他们不但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坚定沉着,足智多谋,真不愧是“最富有谋略的斗争者”。

忠诚为民、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面对中国军阀统治者的强大和野蛮,二七英烈视死如归、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奉献出了青春、热情乃至于最宝贵的生命。据统计,京汉铁路全线在“二七惨案”中牺牲的烈士总共有52人,受伤人数总共达到300多人,被工厂开除和流亡在外的有1000多人。这是“二七精神”的基调,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最直接原因之一。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二七精神”,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思想,延续红色经典,创造红色事业,聚集强大的精神力量。

弘扬“二七精神” 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邓学青(郑州二七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员)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建塔50周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二七精神”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今天,“二七精神”的时代内涵表现为:千里同轨、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顽强拼搏、勇为前锋的斗争精神;忠诚为民、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七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蕴含着不同的时代内涵: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七精神”体现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敌、不惧牺牲的英勇斗争精神和铁肩担道、勇立潮头的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二七精神”体现为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改革开放时期,“二七精神”表现为以改革、奉献、拼搏争先为主要内涵的火车头精神。

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二七精神”,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文化安全领域的挑战,强化加快自身发展与服务全市发展的双重责任与使命,鼓励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百年梦想,更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这是一张历久弥新的城市文化名片,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重要地位。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