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百姓眼中的国运家史
红色家书
溪山飘逸图(国画) 沈钊昌
乡村医生
说给母亲的心里话
连 载
公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红色家书

♣ 贾国勇

张晋生依然记得父亲张君英寄来的家书模样:

我父亲寄来的信封和社会常用的不同,用的是道林纸,纸是白色的,稍小于社会上常用的信封,窄些。社会上常用的信封是一个长方框写收信人的姓名。父亲的家书信封中这一长方框变成红色长方条带状,在此红条带上写上收信人的姓名,收信人是我母亲。

我父亲是1937年2月26号离开水牛张(如今在郑州高新区沟赵办事处)的,离家时穿的是冬天的衣服。1937年4月来信,来信有两件事儿,一件事是要母亲寄春天和夏天的衣服,另一件事是为我起名“晋生”,随信寄来一张照片,就是现在唯一的一张照片。

张晋生的父亲叫张君英,生于1913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昔东县县长、渑池县副县长等职。1945年在“豫西事变”中壮烈牺牲。

1937年4月,也就是张君英向家中去信要求寄春天和夏天旧衣服的时候,他已经担任山西省沁县牺盟会特派员,开展革命工作,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发展牺盟会会员、建立区级牺盟会组织。这个时候,按照牺盟会的规定,张君英可以享受生活供给和相应的薪资。但是,张君英有着共产党人特有的清廉的生活作风,他没有增添新衣服,而是向家中去信送来了旧衣服,把薪资捐助给了有需要的同志。

1944年秋天,张君英受党的指派到山西省昔阳县任县长。按照当时的规定,县长每月有5斤的特供煤油可以在晚间办公时使用。张君英非常节俭,为了把煤油的用途发挥到最大值,除了特殊情况外,晚上办公的时候,张君英就会把时任县政府教育科长的赵顺义叫到一起,两人共同使用一盏马灯办公、学习。据赵顺义回忆,有一次,张君英患病发高烧难以进食,县政府办事员给张君英做了一碗白面条。病中的张君英坚持不吃白面条,让秘书端给了伤病员,和大家一起吃小米饭。

1940年1月,张君英随部队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任河南省渑池县副县长,主持渑池县政府工作。由于物资匮乏,县政府只给张君英配备了一支光溜溜的手枪,不仅没有配枪套,也没有裹上包枪布。每次出去执行任务,他总是随手把手枪插在腰中就出发。时间久了,张君英的衣服多多少少就染上了擦枪油。同志们发现后,就劝张君英到县财务科领一块包枪布,没想到被张君英一口拒绝了。他说,“好钢要用到刀刃上。现在是物资匮乏时期,手枪不包布也一样打鬼子!”直到后来物资供应好转,张君英才领了布将枪包上。

收到张君英的这封家书后,张晋生的母亲托人给丈夫送去了春天和夏天的旧衣服,并遵嘱给儿子起名叫“晋生”。此后,张晋生的母亲还收到了几封丈夫的家书,里面除了对家人的惦念,大多是让好好培养张晋生,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据张晋生回忆,“大概是1938年以后,因兵荒马乱信就不通了,来的信因战乱都失落了”。

家书遗失,清廉的墨香仍存。张晋生说:“父亲是我一生的榜样,他寄来的家书丢了,但是,家书中传承下来的清廉家风没有丢。”无论是在普通职工的岗位上,还是在领导岗位上,张晋生都一直践行着父亲清正廉洁的家风。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君英曾经的同事或部下有很多人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张晋生从没有因为自己的私事儿找他们提过要求。有人知道张晋生有“关系”,提出让张晋生找这些领导“办事儿”,都被张晋生一一拒绝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