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防汛救灾进行时·一线快报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公交免费乘坐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下周一复工
我市出台金融政策 支持防汛救灾工作
CCU内外的一场生命守卫战
郑州市全域基站 通信服务全部恢复
全市地面交通 已逐步恢复
千人行动 加固大坝
做好台风暴雨防范 暂停一切教学活动
旅客列车开行恢复六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尽我们所能,因为生命在我们手中”
CCU内外的一场生命守卫战

7月25日,当记者见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心内科加护病房主任张静时,她的双眼依旧红肿,因为这些天来,她实在哭得太多:有被洪水围困时不由得为患者担忧的眼泪,有紧急救援成功转运病人后的激动落泪,还有看到洪水退去一切逐步恢复正常的喜悦之泪。回首这跌宕起伏的一周,张静感慨不已:“从医37年,从来没遇到过这样大规模的机械辅助患者的转运,这场‘生命守卫战’终将刻骨铭心。”

电停了,“生命循环”不能停

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病区,许多危重患者时刻需要多种医疗机械辅助设备的运转来维持生命。然而谁都没想到,7月20日来临的特大暴雨,导致医院供电长时间中断。虽然CCU内各种医疗设备原本都储存有备用电量,但随着时间流逝,截至7月21日凌晨3点,所有备用电源已消耗殆尽。

与此同时,阜外CCU当时却是病患满员状态,25个病人正在此治疗,2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6台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维系危重病人生存的医疗器械正在运行。

电停了,救治不能停。为了保持医疗器械的持续运转,医院组织大批人员支援CCU。没有电力,ECMO就靠人力手摇维持,IABP就依靠医护人员手持注射器打气、抽气维持球囊运行,一次、十次、百次……无数次,就这样,靠着医护人员不间歇的手工制动,维持着病人的生命,一起等待救援。

危急时刻,病人的状态更让家属悬心。为了让他们能安心,CCU打开病区大门,可以让患者家属直接看到室内,看到每个患者身边都有医务人员的守护,看到始终并未停歇的生命抢救。眼前的一切让患者家属感动不已,他们由衷地说:“我们能做点啥?请你们只管说。救命的时候,我们能帮多少是多少!”

航空转运开启“生死时速”

21日下午,救援直升机具备了飞行条件,危重病患转移迎来曙光。然而此时,由于长时间断电,阜外院区手机、座机已完全没有信号,无法联系,一切都是未知。

胡振杰医生说:“主任,我去,我是党员,我一定能把病人接回来!”带着详细的转运计划,胡振杰成为第一个登上救援飞机的医生,及时把信息传递到了汪洋中的“孤岛”。

危重病人优先转、机械循环病人优先转!飞机抵达,紧急转运开始了,在阜外院区CCU病房,共产党员、护士长马凌燕协调大家一边维持危重病人机械循环的运转,一边在各科支持下把患者送到停机坪。阜外院区CCU在3楼,停机坪在5楼,大家不仅要用担架、甚至用被单抬着患者,还要有人抱着几十公斤重的ECMO、IABP的机器,同时这个过程中还得有人不停地手动维持设备运转。十几个人脚下要走稳,肩上要抬稳,设备要抱稳,仪器设备管道要接稳……

当第一个危重患者抵达省人民医院,守候多时的医务人员迅速接手。此时,航空救援专用电梯因大水浸泡已无法使用,大家就抬着患者从23楼停机坪到21楼,再乘电梯往重症监护室转移。统计显示,21日下午,直升机紧急转运5位重症患者,其中4位病人都来自CCU。第二天,随着两架直升机接力转运,救援效率大大提升,22日当天共转运了CCU22名患者。

“感谢!幸亏有你们!”

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救援一刻不停,一位又一位患者转危为安。

转运患者的第一天,直到夜里11点,从阜外医院跟来的医务人员完全顾不上休息,与省人民医院本部同事汇合在一起,连夜大查房。终于,当一切安顿,现场的医护人员们禁不住热泪滚滚,是劫后余生的后怕,更是安然脱险的喜悦。

医护人员的付出,病人和家属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救援物资送到后,护士给患者家属分发饮用水和食物,家属们却争先恐后地说:“我们不急,让医务人员先吃,你们还得工作呢!”

当一位患者家属经过皮划艇、大巴车转运抵达省人民医院后,上前拉着全程陪伴他们的医务人员连声道谢:“感谢!幸亏有你们!”一位通过飞机转运得救的患者坦言:“虽然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乘直升机,可我当时真的一点儿都不怕,因为身边有医务人员,心里很踏实,我知道,我是安全的。”

连日来,许许多多曾经在CCU治疗出院的病人,又一个个通过电话、通过微信联系、问候自己认识的医务人员,希望能尽一份力,有的干脆直接捐款到医院账号助力。一位去年曾在此住院的病人一家三口开车赶到省人民医院,就是为了亲眼确认一下医生护士们的安全才放心。

CCU病房里,贴着一句话:尽我们所能,因为生命在我们手中。经历过这次特殊的“孤岛惊魂”,医护人员们深深体会到来自全社会的支持和温暖。对他们而言,未来的职业生涯,唯有更加全力以赴。

本报记者 汪辉 王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