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砥砺新征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1/2021-11/04/05/2021110405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高新区:以会为媒唱响高质量发展乐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高新区:以会为媒唱响高质量发展乐章
传感器应用成果丰富 马健 摄
世界传感器科技成果展上,郑州高新区展区亮眼吸睛 马健 摄
郑州·中国智能传感谷建设加速 王长青 摄
2021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开幕 周甬 摄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伴有美丽生态 刘顺祥 摄

金秋送爽,如意湖畔,群贤毕至。

11月1日至3日,2021世界传感器大会如约而至。全球传感器领域国际国内组织、专家学者及知名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感知世界·智创未来”这一主题,共同探寻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智能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产业发展、人才引育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共同开启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前沿观点研讨、重大项目签约、创新成果发布……3天的会期中,“一会一展一赛”接连不断,全球传感器领域精英见证了传感器领域的盛事,感受到郑州高新区以会为媒促进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看到了在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起高峰上的高新责任和高新贡献。

“小”器件拥有“大”智慧

机遇

万物互联的今天,智能家居、智能照明、智能穿戴等应用随处可见。在享受美好便捷生活的同时,你是否知道这些智能化操作如何实现?这不得不提物联网的“神经末梢”、物联网系统搭建的基础——传感器。

红外医疗诊断系统,帮助医生更好地观察疾病;光电雨量传感器精准预报气象,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上万平方米的展厅,华为、西门子、松下、霍尼韦尔、高通、江森自控、正泰、达索、菲尼克斯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170余家企业展出传感器所在的应用,叫人应接不暇。

如果说展览现场堪比“神仙打架”,那各个主题论坛就是大咖们的“头脑风暴”。传感技术最新科研成果和应用、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例如,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提出的“智能生物传感技术”,能对人类的血液、汗液等生物物品进行识别,利用传感器读出生命信息,未来能够实现聋哑人“能听能说”,盲人可以“看见”,残障人士可“站立”,从而掌握人类健康密匙。

浙江大学研发的植物可穿戴茎流传感器,如同“纹身”一样,能贴附在植物茎秆表面进行茎流监测,实现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持续监测植物体内水分的动态传输和分配过程,为作物高产育种及栽培技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如今,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已经渗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发力

打造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

授牌、签约、发布!

2021世界传感器大会不仅带来发展新思路,更集中体现郑州培育壮大传感器产业的具体行动。

近年来,郑州市把智能传感器作为“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规划建设了郑州·中国智能传感谷,搭建了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创新联盟等平台,聚集了汉威科技、新天科技、光力科技等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了覆盖智慧城市、工业应用、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传感器产业链。

郑州高新区,更是将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作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求高求新求强。目前,郑州高新区已集聚传感领域相关企业3011家,引育一批国内龙头企业,技术和产品等均处于国内前列。在2020年9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颁布的2020传感器十大园区排名,郑州高新区位列第五。

耕耘不辍,成果丰硕:此次活动中,郑州市被授予“郑州·中国智能传感谷创新基地”称号;郑州高新区、鹤壁等地先后分三批次与企业单位进行签约,共计项目24个,总投资额84.42亿元;郑州高新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大脑”平台正式发布,进一步助推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郑州传感器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郑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红军还重点推介了郑州·中国智能传感谷建设情况。

郑州·中国智能传感谷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邀请尤政和蒋庄德院士领衔建设规划设计,明确了“一谷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一谷”即郑州高新区规划的3平方公里智能传感器产业小镇,重点发展MEMS传感器、传统工艺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终端等全产业链。伴随着启动区的建设,传感谷已经从规划走向现实。

张学记表示,郑州走好了传感器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会展赛”模式促进产业集聚

创新

世界传感器大会仅仅是郑州高新区以会为媒促进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郑州高新区构建了“院校机构+赛事展会+产业要素”集聚的模式,依托信息工程大学,连续五年举办“强网杯”中国网络安全挑战赛,成为全国网络安全产业的风向标;与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合作举办中国北斗应用大会,北斗产业影响力持续提升;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创办的世界传感器大会,也成为行业全新品牌。

通过大会平台,郑州高新区向全国乃至世界打开了一扇展示的“新大门”,在这扇“新大门”内,蕴藏着这座城区背后涌动的创业创新新优势,展示着政务服务的新形象,凸显着郑州高新区努力推动转型升级的新态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

作为河南省第一家开发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高新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郑州高新区围绕2025年基本建成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功能定位和自创区“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先行先试”使命任务,抢抓国家自创区战略机遇,明晰奋斗目标、主攻方向和实施路径,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万众一心砥砺奋进,发展动能逐步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前9个月,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29149万元,为预算的73.8%,增长0.04%,质量为86.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56533万元,为预算的71.7%;增长1.0%。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3978万元,为调整预算的59.5%,增长0.8%,为全力冲刺四季度、确保全年红奠定了基础。

通过大会平台,郑州高新区围绕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精密测量为重点的北斗应用、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持续发力,主导产业更加聚焦:

智能传感器产业跻身国内先进行列。截至2020年底,全区传感器领域相关企业达3011家,占辖区企业总数的6.7%;规划建设郑州·中国智能传感谷,明确“一点多谷”的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打造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三个产业集群。

初步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网络安全产业基地。辖区内的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均设置了信息工程、信息技术类院系和学科;深耕培育和重点招引了新华三、长城计算机、启明星辰、芯盾网安、向心力通信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网络安全龙头企业;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群暨360中原总部项目落地并加速建设;建设全国首个网络安全科技馆。

北斗应用产业培育成效凸显。截至2020年底,全区北斗应用领域相关企业达760家,形成了以天迈科技、威科姆、思维自动化等上市挂牌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全国唯一的北斗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拥有60余项卫星应用专利技术,参与19项北斗授时应用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先后获批“国家超硬材料特色产业链”“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等国家级称号。已集聚超硬材料领域相关企业1838 家,集聚行业内 70%以上的中高端创新资源,拥有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郑州机械研究所、中钢金属制品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

汇集国际一流人才,凝聚全球创新资源。一个充满魅力和机遇的郑州高新区,正以崭新的姿态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为郑州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国家制造业高地、国家开放高地、国家人才高地“四个高地”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刘 地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