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志刚 通讯员 许福娟 王永振
入冬以来,降温明显,天气寒冷,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弱势群众的关爱救助工作时刻牵动着中原区委、区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心。中原区从细微处着手,实施“五大关爱”行动,保障“一弱一残一小”特殊群体生活服务需求。
中原区精准摸底,掌握弱势群体情况,建档立册,有针对性救助。按照救助标准,将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资金足额发放到位,以保障“一残一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目前,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共计366.47万元,发放孤儿救助资金9.79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50.5万元。
探索多元化重度贫困残疾人救助模式,受疫情影响,虽暂时不能提供零距离式居家照护服务,安排工作人员尽可能满足服务对象小需求,如取快递、买药、买菜等服务,定期电话探访等,以减轻精神焦虑。桐柏路街道西站东社区的残疾人家属宋女士,由于儿子出生时难产,导致大脑缺氧,中度脑瘫,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宋女士年事已高,照顾儿子心有余力不足,中原区民政局安排服务人员每天定时上门服务,在生活和精神上给予他们帮助和安慰。林山寨街道的赵先生,从小患风湿导致四肢变形,肢体残疾日常生活难自理,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后,居家工作人员每周上门为其打扫卫生,整理清洁衣物床品,并疏解心理,减轻他的精神焦虑。
寒冬送关爱,救助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中原区民政局还通过“社工+志愿者”巡查劝导加分类处置等方式,重点加强对街头、广场、公园、涵洞等区域的巡视和排查,劝说、引导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接受救助。督促辖区街道办事处对各自辖区内进行不间断、常态化、网格化巡查,实行每日“零报表”制度,杜绝城市流浪人员得不到救助的情况发生。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免费食物、衣物、返程车票等,保证受助人能够安全返乡。对不愿意返乡的人员,积极联系、协调他们户籍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劝其返乡,确保每一位在城市生活无着落的人员都能得到应有的帮助。
织密困境儿童兜底保障网,托底关爱服务力保儿童健康成长。中原区建立完善了由中原区委宣传部、政法委、法院、检察院等30多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在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分别设立关爱保护工作机构,构建一人一档关爱保护机制。主动帮助符合条件的儿童纳入困境儿童保障范围,变被动审批为主动发现、粗放救助为精准施策、单一保障为多元关爱。同时,与社会救助、残联等部门分类进行积极对接,力争排查到位、应纳尽纳,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疫情以来,中原区迅速发动辖区14名儿童督导员和152名儿童主任,结合自身职责和各自优势,通过电话、微信、入户探访等方式对辖区困境儿童进行排查和关爱保障服务,累计排查372人,累计服务困境儿童家庭783人次。及时排查因疫致困的儿童,加强与街道、村(居)之间沟通协调,全面提升常态化防控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发挥社工力量的专业引领和链接帮扶作用,及时排查因疫情影响导致临时处于无人监护的困境儿童,无缝衔接做实做细困境儿童兜底服务保障,确保困境儿童得到及时关注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