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天地随律转(国画) 白金尧
光山“二胡”
大象无形
人世的大爱
边学边拍(摄影) 刘予平
《西方古典美术史》:细数古典学术发展流变
薯干飘香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世的大爱

♣ 赵 敏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出了一部《生死疲劳》。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张中民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去往月庄》。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主线,杨庄(阳间)与月庄(阴间)贯通,虽然写的是生者“我”与死者在月庄的对话,而实乃影射现实人间;作品中又蕴含人生多个角度哲理的思考。充分显示了作者文学艺术的突出才华。京剧《探阴山》演绎的是老包拯到阴山的故事,而“我”到月庄去是为了遵从母命,要找回已经去了月庄的父亲。

作者通过“我”到月庄之后同多个死者触及心灵的对话,讴歌了父亲卓荦高超的建筑技术,讴歌了父亲生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勤劳、朴实、宽厚、仁慈之心为别人盖房子安家的高尚品德,同时,也表达了母亲和我对父亲炽烈的爱。

小说含蓄深沉地告诉杨庄(阳间)的生者,人世的大爱就是以这样的形式留存在人间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美好就是以这种方式绵延生长的。

生命是非常脆弱的,不是自己能主宰的。人,是不可能以沉湎于月庄这种境界中去的,要学会与命运抗争,要勇于奋争,我想这是作者最想传达给读者的深沉的感受,也是这部中篇真正的启迪与反思。久住月庄的李长岭对“我”说:这是另一个世界,不是你常待的地方,但这个世界和你们那边的世界一样,基本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该有的这里一应俱全。这里字面上说的是月庄,实际上隐喻的是现实的人间。

生者对于死者,应怎么样呢?月庄李长岭对“我”说:记住,每年清明节、寒衣节,给他多送点祭品和纸钱就行。告诉杨庄的人们对死者有所纪念即可,不要沉湎悲恸之中不能自拔。

“人生如梦”,这是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而作者去往月庄的经历,使我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亲情的可贵,人生意义的可贵。“我”借着寻找父亲的机会,让心灵对这个世界真实的感悟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感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但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矣,岂不悲哉?”说的是生死也是人生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何况是人生长短,完全听凭造化安排,终归要走到尽头呢!

虽然人都有生有死,但各人的生和死的意义不同,区别在于此,有的生的伟大,有的生的卑鄙,用之所趋异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