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以文化人 启智润心
家校共育 绘好“双减”同心圆
校讯速递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文化人 启智润心
——我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撷英
众意路小学星光菜园蒜黄喜获丰收
港湾路小学打造“党建文化长廊”
金水区第二实验小学少先队员为班级树施肥
建新街小学举行“行知校园中国年”主题活动

本报记者 李 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特色的重要平台。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河南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要求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硬指标”,增强校园文化建设“软实力”,推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成体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为了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我市不少学校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浸润心灵、陶冶情操,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健康成长。

一草一木皆育人

学校是教育、培养人才的特定场所,校园环境的优劣决定着育人功能的发挥。

我市不少学校都对校园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从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绿化美化净化校园,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作用。

在管城回族区港湾路小学校门前,一边是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刚田亲笔题写的校名,一边是“美好教育 幸福港湾”的鎏金大字闪闪发光,两扇张开的大理石铺面墙壁犹如伸展开的双手,将每一个走进校园的师生拥入怀抱。走进大门,“为每一位儿童守望幸福的港湾”办学理念耀眼醒目,深入每一个港湾老师的内心。正对大门,是一方清澈的喷泉,置于其中的山石上镌刻着“德正行敏 博学志远”的校训,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港湾师生。环绕校训石,一袭白色的飘带环绕飞出,直冲天空,寓意学校是学生积蓄成长力量的港湾,学生在学校茁壮成长六年,必将从港湾扬帆远航。喷泉后面,是种植有枫树、银杏树、月季花等绿植的“润馨苑”,一条“人”字形小路,寓意学生成才成人。

花园左侧,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港湾路小学党建长廊。一段红色长廊,展示着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辉煌成就,成为学校师生学习党史的生动教材。“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八个大字时刻提醒每一位港湾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教育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为了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空间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该校还利用“楼梯文化”展示学校诗歌社团、书画社团的作品,在走廊展示英雄画报、防疫知识画报,激励学生热爱祖国、树立理想、尊老爱幼、勤奋学习、科学防疫。通过“优秀教师”“新时代港湾好少年”宣传橱窗,激励师生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班级文化显个性

班级群体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如何让学生有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又能够个性化发展?

在“星光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以课程、活动、学习共同体为载体,相互融通,探索出了一条“星光”文化建设路径。

该校每学年都会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培养“星光”少年的美德美行。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学校确立了“星光少年”每月一事,每个月都有一个主题,内容涉及节约、安全、科技、阅读、劳动、艺术、研学、规则、运动、心理、互助等,通过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该校还专门成立了星光教师“成长共同体”,集合团队的力量开发《班主任管理操作手册》,设计了中队简介、班级事务处理流程、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秩序、班级管理机构等四个板块,内容包含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

在学校星光教育和“成长共同体”的引领下,学校每个班级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班级文化,比如,四八班班本课程是《在农历的天空下》,老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开辟了星光菜园,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带领学生通过播种收获感受四时节气的变化,以耕种、写作的方式度过中华传统节日。班级文化的打造,促进了学生素养的发展。

而在注重以生为本、活动育人、文化润心的二七区建新街小学,每个学期都会在面向全体班主任和大中队委员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专题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布置,为师生营造一个富有内涵、舒心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迄今已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班级文化布置展评活动经验。

本学期,各班学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进行了主题鲜明的班名、班徽、班训等设计,通过“中国风”“新阅读”“漫天地”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创意展示动静结合的班级风貌与文化特色,有效推动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的提升。

多彩活动展风貌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我市各校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金水区第二实验小学将学校、家庭、社区资源有效融合,形成以实践体验为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包括“慧”阅读课程、“花儿与少年”自然科技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七彩节日课程等。

在“红心向党 学史笃行”党史学习教育中,师生参观二七纪念塔,深刻体会革命的艰辛、人民的无畏;瞻仰革命英烈纪念馆,汲取信仰力量;走进回龙村,感受老党员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全体师生了解党的百年辉煌历程,感悟党的初心使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塑造优秀品格,学校自建校起精心构建“慧”阅读品牌德育课程,旨在以绘本为媒介,引导家长和孩子进入书的世界,品悟经典,陶冶情操。在钉钉平台开展线上“阅读星播客”活动,每周一个阅读主题,教师引导孩子们组成“绘本小讲师”团,自主选题、自主创编、全班分享。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不一样的师生角色转变,极大提高了孩子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舞龙、舞狮、扭秧歌,锣鼓喧天美校园;剪纸、做灯、捏面人,传承文化好少年。每年辞旧迎新之际,建新街小学校园里都会热闹非凡,如期举行由全体师生和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行知校园中国年”主题活动。学生们分工合作,或摆摊叫卖大家制作的汤圆、棉花糖、糖葫芦等传统文化特色食品,或穿梭在人群中流动推销富有动漫元素的手绘面具、彩塑、中国结等手作,或穿着传统服饰和动漫服装进行快闪活动渲染节日气氛。手持代币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们在音乐声中品糖葫芦、猜灯谜、购买窗花、体验拉弓射箭和机器人互动等,惬意极了。

除此之外,学校还充分挖掘行知教育优势,引领师生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如秋季新生入学时开展的新学生、新家长系列启程课程,引领师生入学即思政,习惯好养成;结合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传统节日,开展有行知教育特色的互动体验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感恩心;利用“国家公祭日”“国庆节”“抗美援朝纪念日”等纪念日,开展书法作品展、主题队会、“红色基因代代传 四史伴随我成长”观影活动,涵养学生爱国情。

培根铸魂守初心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为了让“思想之船”引领学生驶向更美好的未来,营造师生读书、终身学习的良好文化氛围,使书香飘溢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在教学楼公共区域设立了读书漂流书库,各学科教师通过集体讨论,筛选、确定了一批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漂流书单,并采购了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出的学生最喜欢的图书,摆放在各年级漂流书库位置,满足学生随时借阅的需求,大大改善了学生的读书环境,得到学生与家长的一致好评。

为了更好地落实“读书漂流”的实际效果,每学期图书馆都会与年级携手开展一系列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手抄报比赛、“漂流图书阅读之星”评比、读书分享报告会等,并会对在活动中获奖的师生,颁发奖状、分发奖品。多样的活动形式既能促进师生阅读成果的相互交流,也有助于激励师生不断在书籍中汲取营养,从而让书香溢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据介绍,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是全国德育先进单位。自2014年成功创建河南省首个“周恩来班”以来,学校以此为校园德育的抓手,把学习伟人精神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们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传递青春正能量。

自全校开展“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活动以来,常态化开展弘扬伟人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同学们自发用朴素的语言讲周恩来的故事,演周总理的话剧,举行“学做周总理那样的人”主题团队会,有效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为了让伟人精神代代相传,该校还建立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事迹展览馆,组织学生成立志愿讲解团,开展志愿讲解活动,《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和邓颖超的青年时代》成为学校团前教育的必修课,该馆也被授予郑州市中学生团员意识教育阵地称号。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